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展静默如谜,与莫兰迪相逢于光影之中 [复制链接]

1#

在观看莫兰迪的画作时,法国诗人菲利普·雅各泰与一种“谜”相逢。“这谜,它就在那里。这谜,它吸引我有多少,就拒斥我有多少。”

在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伯格看来,莫兰迪的画作有三个主题:“花”“他放在架子上的几只瓶子和小摆设”以及“他偶然在户外看见的事物”。

4月6日,“对·望”黄宾虹艺术研究展与乔治·莫兰迪艺术展在成都市美术馆正式开幕。在开幕之前,《光的诗——乔治·莫兰迪艺术展》预展已与4月0日开始。

大多数人因“莫兰迪”色系了解他,而对于这场大展,我们应该如何“看懂”画作背后的故事,何以走进乔治·莫兰迪的世界?“五一”假期在即,看展有益,不妨跟随我们的“探展”栏目一起提前沉浸式感受。

本次是莫兰迪在蓉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以“光的诗”为主题,在作品中的“光”、光影装置的多重解读下,观众将跟从诗人菲利普·雅各泰、画家莫兰迪以及馆方视角,开启三方“跨时空对话”。

本次展览共展出46幅莫兰迪真迹,此外还展出多幅莫兰迪罕见的纸本作品、蚀刻版画。

正在画作前驻足的观展者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荒芜”而非“荒原”

未见其画,先见其人。

走进展厅,摄影师赫伯特·李斯特拍摄的莫兰迪肖像首先映入眼帘。相片中,莫兰迪用左手将自己的眼镜往上推着(他是一名左撇子),双眼专注于跟前的“瓶瓶罐罐”。

走入馆内映入眼帘的莫兰迪肖像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一种经典的评论是,相片中的艺术家彷佛“一个思虑着当前一步的同时,考虑着下一步乃至全局的棋手。”

恰如菲利普·雅各泰指出,该比喻起码道出了部分的真相——因为没有真正的棋手在莫兰迪对面,所以他投入强烈专注的同时,“只是在寻求某种纯粹脑力计算的回报”。

而在如此专注神情下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将始终“贯穿”于观众的观展过程,在光影作用下,它们,显得更为静谧。

驻足的观展者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走入展厅,展览首先呈现的是莫兰迪的风景画。而这些风景画的取景地便是莫兰迪常年居住的博洛尼亚。

一生未娶的他,几乎终生和家人生活在这里。年开始,他在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任教,直到年退休,彼时已是66岁。在此之后,他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的创作高峰。

芳达扎大道庭院,,布面油画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芳达扎”和“格里扎纳”是理解这些风景画的必要关键词。

莫兰迪的两个主要画室,一间位于芳达扎街36号二楼的中产阶级公寓,面积不大且兼作为卧室。另一间则位于博洛尼亚西南的格里扎纳小镇边上。他曾在格里扎纳躲避过战乱,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风景。因此,他在晚年间,也在此给自己准备了一个画室。

如果稍作观察,便可发现,莫兰迪风景画中所描绘的对象,或许大多都源自自己不经意的一瞥。英国著名作家约翰·伯格用直接的语句写道,

“‘风景’一词太过隆重。他决定画的绿树、墙壁、芳草不过就是你在炎热午后的街边停下来擦汗时瞥见的东西。”

白色小路(景观),,布面油画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诗人菲利普·雅各泰则提示我们,尽管莫兰迪的风景画可被视作一个“荒芜世界”,画面上不仅“杳无人迹”,大多房屋也都空着窗;即便不空,“看起来也似乎是闭着的”。

但需注意的是,“荒芜”并非诗人T.S.艾略特诗中的“荒原”,此中并无衰败之意。哥特弗莱德·勃姆也如此评论莫兰迪的风景画,“这就是由作品本身所照亮的现实,这呼唤着真正的格里扎纳”。

莫兰迪潜心于风景画中的那片“荒芜世界”,用他肖像照中展示的那般专注目光,静心绘制眼中所见之物,正如他在一封信中的简明陈述:“现实世界对于我的启发在于空间、光线、色彩以及形式。”

景观,,布面油画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坚固的纪念碑

静物画无疑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戏。

莫兰迪对于静物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