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林徽因(年6月-年4月)原名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建筑师、设计师、作家。
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主要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领导小组成员
话剧《林徽因》剧照
出生:公元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生于浙江杭州
注:光绪——清朝第11位皇帝,5岁登基,在位34(10)年,享年38岁,于年驾崩
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母亲:何雪媛
丈夫:梁思成(梁启超长子)
子女:梁从诫、梁再冰
孙子:无记载
学生时代的林徽因
求学生涯:
年[8岁]——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年[13岁]——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学习
年[17岁]——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喜欢上建筑学
年[17岁]——与徐志摩相识,并对新诗产生了兴趣
年[18岁]——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学习
年[21岁]——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陪同,徐志摩还托泰戈尔作为月老牵线搭桥。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了美国
年[21岁]——林徽因和梁思成(梁启超长子)赴美攻读建筑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年[24岁]——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年[25岁]——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林徽因一家与友人
职业生涯:
年[25岁]——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并设计了东北大学校徽
年[26岁]——女儿梁再冰出生
年[27岁]——从年到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处古建筑物。
年[28岁]——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年[28岁]——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
年[29岁]——儿子梁从诫出生
年[34岁]——“七七事变”爆发,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
年[37岁]——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年[43岁]——全家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
年[47岁]——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年[50岁]——林徽因夫妇因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而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冲突,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
逝世:年4月1日,医院逝世,享年52岁。去世后,她的遗体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