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4年,肯尼亚女孩向中国大使求助我是 [复制链接]

1#

提起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明朝的郑和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宦官之一,还创造了七下西洋的海上传奇经历,最远到达非洲东海,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将近60年,让不少人叹为观止。

可惜的是郑和带领的船队最后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在归途中染病身亡,和船上的水手葬身鱼腹,也有人说他定居在了外国,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么他和船队里的水水究竟到过哪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年9月的一天,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当地女孩的来信,在来信中这样写道“尊敬的大使先生,我叫玛娃马卡·沙里夫,是一位即将从中学毕业的肯尼亚女孩,也是明朝郑和水手的后裔,我十分想去遥远的中国看一看,不知道您是否可以为我提供一些帮助”。

当接到这封信之后,中国大使郭崇立感觉难以置信,这位姑娘自称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此郭崇立亲自来到了沙里夫的家,位于蒙巴萨省的一个小岛西尤村,在那里确实发现了不少能证明她与中国水手关系的东西。

在出行前,郭崇立邀请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有关权威专家,让他们一同见沙里夫。

郭崇立的到访让沙里夫感慨万千,她没有想到中国大使竟然如此的平易近人,亲自来到了她家中,还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沙里夫的母亲为整个考察团介绍起了郑和船队在上家村的神奇经历。

大约在公元年左右,曾经有一艘中国的船只遇到了海难,船舶搁浅在了巴狄岛,他们没有能够及时将船修复好,来到了当地的小村镇,将其取名为“上家村”。

一开始,当地的村民从来没有见过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将他们当成了外来的侵略者。

可郑和和他的水手也理解当地人的这种做法,毕竟这是他们的家园,谁知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当地人对郑和一行人的看法。

当时有一条巨大的蟒蛇突然盘旋在村子周围,由于当时没有铁制的工具,当地人对这只巨大的蟒蛇毫无办法,不知道怎样能除掉他。

蟒蛇严重地危害着当地人的生活和安全,当郑和和手下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他们果断设下了一个陷阱,将蟒蛇引到了陷阱之内,随后除掉了这只危害人间的蟒蛇。

当这个喜讯传遍了全村,村民们热血沸腾,立刻改变了对中国水手的印象,同时也请他们在当地居住下来。

当时明朝具有很先进的生产技术,郑和等人居住在村里,立刻教当地人农耕技术和各种生活技能,这些技术帮助当地人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时间长了以后,郑和和水手就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直接在上家村里住了下来。

虽然他们远离家乡,但是他们依然十分怀念千里之外的中国,有些人与当地人结婚生子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后代保持血统的纯正,他们相互约定自己与当地村民结婚生下了孩子之间要相互通婚,这样能让血缘更近一些。

每位水手在去世之后也规定自己要葬在海边,这样可以眺望东方的中国,墓碑采用中国式的建造样式。

不过后来西方殖民者来到了这里,对此地进行了严重的破坏,郑和水手的后裔和当地的村民不得不远离家乡,被迫迁徙到了如今沙里夫居住的村落。

其实早在年,一位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李露晔曾经出版过一本郑和的传记,名为《当中国称霸海上》。她在书中就提到,曾经在肯尼亚发现了郑和和中国水手的后裔。

当时她亲自前往了肯尼亚,遇到了不少当地的民众,他们都称自己是数百年前郑和和水手幸存者的后裔。

巴狄岛位于肯尼亚北方,是一个人迹罕至丛林密布的岛屿,在这里人们的眼睛、头发都有着与亚洲人一致的明显特征。

只要你问岛屿上任何一个人,他们都说“我是法茂族人”,这里居住了大约将近个人,据说他们都是中国人的后裔。

其中一位55岁的渔民乌马尔还曾亲口讲述了关于他祖父的故事,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水手和非洲部落藩王首领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贸易往来,当时藩王让他们把长颈鹿带回中国,根据中国的史料记载,郑和确实曾经将一头长颈鹿带回到了中国,当时这只长颈鹿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以为这是神奇的麒麟,或将其称之为触角兽”。

有一次来非洲时,郑和的船舶搁浅在巴狄岛东岸,这些水手们带着来自船上的陶瓷和其他的货物上了岛,之所以这个村子被命名为上家村,是因为来自于当时的“上海县”。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在沙里夫附近找到了一组瓷器,这些瓷器是六耳陶瓷,专家根据这些陶瓷的风格,可以判断它确实产自中国,不过由于制造比较粗糙,因此很有可能是船上水手使用的。

在村子的周围还有一些瓷器,同样产自于明朝,村里很多居民的生活习惯都保持着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

此外专家还在当地发现了两个大瓮,上面有明显的龙印记,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这些印记可以非常确定的表明当地确实出现过中国人。

在沙里夫的家里还曾经有一个小的青花瓷碗,经鉴定这个瓷碗确实属于中国,只是沙里夫小的时候不小心将这个瓷碗打碎了,为此她还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

专家们的这些发现让沙里夫非常的高兴,这能证明自己与中国水手之间的亲属关系。

其实从沙里夫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听母亲讲述关于神秘东方文明中国的故事。

沙里夫的面容与当地的女孩其实有着明显的不同,她的嘴唇偏厚,肤色介于黄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头发也不像当地人都是卷发,而是非常地柔顺飘逸。

这样的长相让沙里夫一直觉得自己是异乡人,直到母亲告诉她关于中国祖先的故事,沙里夫才恍然大悟。

那时她就有一个梦想,一定要去自己祖先的国家去看一看,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从小她就对中国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当地文化较为落后,她没有办法学习中文,于是他只能去当地唯一的学校查找资料,学校的校长对于沙里夫也非常的重视,还亲自送给了她几本关于中国的书籍,这几本书籍一直被沙利夫当做珍宝一样收藏起来。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沙里夫从年就开始打工挣钱,到处捡破烂换钱,她想多攒一些钱,去省城蒙巴萨找中国人。

年,沙里夫终于攒够了钱来到了蒙巴萨,可是她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找中国人,她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她看到了一个饭店的招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些字,虽然沙里夫没有学过中国字,但是她感觉这就是中国的文字。

于是她果断走进了店里,问起了店里的老板,向老板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尤其是自己是郑和水手后裔以及自己为了来到蒙巴萨苦苦劳动了两年的经历。

这些经历让老板十分地感动,他给了沙里夫2万先令的钱,让她在当地先住起来,然后老板还答应了沙里夫要教会她中文。

沙里夫没有想到中国人如此热情,这也让她感觉到自己和中国人有了更深的感情。

从此之后,她就在这家饭店学起了中文。

沙里夫对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老板的帮助下,她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不仅能听懂很多的汉语词汇,还能将这些汉字写到纸上。

在当地,女孩一般初中就辍学,沙里夫读完高中,已经算是“高学历”,按照习俗,家里开始给她张罗婚事,希望她早点成家。

可是对于沙里夫来说,她人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去中国看一看,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母亲也十分的支持,让她给中国大使馆写一封信,详细阐述自己的梦想。

年,沙里夫鼓起勇气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发去了自己亲笔写下的一封信,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郭崇立大使就带着考察团亲自来到了沙里夫的家中。

不仅如此,在几个月之后,郭崇立大使再一次来到了沙里夫家,郭崇立大使这次来访是想让沙里夫带着他们去上家村再看看。

上家村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片空旷的荒漠,只是在靠近海边的山崖边有几个坟墓,在坟墓的周围存放着一些瓷器的碎片和玻璃渣,不过在坟墓的墓碑上,有人发现了“王总兵”这样的模糊字迹。

专家们考察之后,将这些信息进行了整理汇报,认为沙里夫很有可能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对于沙里夫想要去中国看一看的愿望,郭崇立也一并汇报给了中国教育部。

不久之后,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教育部传来的喜讯,中国教育部了解到沙里夫的情况以后,专门特批了一个从肯尼亚到中国公费留学的名额,就是为了让沙里夫圆自己的一个梦想。

年7月,沙里夫终于乘坐飞机踏上了中国南京。

在这里,她看到了车水马龙的街道,名次栉比的高楼以及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

沙里夫非常的高兴,她从来没有想到神秘的东方古国竟然如此的先进发达,与时俱进。

当时南京市的副市长还亲自接见了沙里夫,赠送给她一条纱巾,叮嘱她一定要利用好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将中国相关的历史文化带回肯尼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现状。

沙里夫在中国学习期间所有的学费全免,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夏瑞馥”,后来她觉得这个名字不大好听,于是直接改名为郑华。

沙里夫在中国先学习了两年的汉语,随后又读了5年的中医,这段经历让沙里夫非常地骄傲。

7年之后,沙里夫能够流利地讲出一口标准的汉语,还拿到了中国认证的大学学历。

此后沙里夫并没有扎根在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她十分热爱中国,既然中国给了她宝贵的教育机会,但她知道贫穷落后的肯尼亚更需要她,她要将中国学到的医学知识用在肯尼亚那片土地上,决心一定要学以致用。

年沙里夫踏上了回国的班机,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沙里夫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回到肯尼亚后,沙里夫也勤勤恳恳地治病救人,如今她已经是肯尼亚家喻户晓的知名医生,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中国先进的医疗水平带回了家乡,也让当地人更加了解关于中国的文化。

每当有人问她“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沙里夫总是眼中充满了期待,她说“中国明朝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航海大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中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称号,他们愿与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共处”。

这是沙里夫在中国最真实的感受,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给沙里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心中有梦,努力追求,就一定会实现。

大家对于沙里夫的故事又有怎样的感悟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