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后翼弃兵西洋棋女性自主的困境精神 [复制链接]

1#
值得信赖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小说改编的Netflix影集《后翼弃兵》中,女主角贝丝哈蒙虽然具有过人西洋棋天赋,却苦于药物和酒精成瘾。这部以到年代美国为背景的作品,意图铺陈该时代中产阶级女性的心理困境——贝丝的母亲依赖药物,养母除了药物更依赖酒精。简单说,贝丝成长过程中的两位母亲都有精神层面的问题,且无法逃离物质的滥用。

影集里隐晦地把绿白胶囊的药物称为“安宁药”,并且虚构了一种药物名:“Xanzolam”。虽然药名是虚构的,当代妇女精神药物滥用却是实际存在的潮流。如果说,Xanzolam在剧中的外型有参考任何一种实际存在过的药物,那么应该是利眠宁,这是一种60年代使用相当广泛的抗焦虑药物,包装为蓝绿色胶囊。

不过,贝丝到墨西哥城比赛时,养母因为急性肝炎身亡,当地的医生为了安抚贝丝的情绪,改开了利眠宁给她,说这种药更有效,这显示Xanzolam影射的药物可能另有其他。

现实中爆发的丑闻

《后翼弃兵》的故事开始于幼年的贝丝幸存于一场车祸,母亲当场死亡,而她不幸竟毫发无伤。由于没有人认真调查她的生父是谁,贝丝就被送进孤儿院里。到了孤儿院,她每天会被派发两颗胶囊,院方说是维生素,但一位较年长的黑人孤儿女孩乔琳却提醒她,那不是维生素,并且建议她把绿色的那颗留到睡前再吃。

贝丝首次吃下绿色胶囊,不适的反应相当剧烈。当她听从乔琳建议,将绿胶囊留到睡前再吃,就开始能够看见栩栩如生的幻觉,她能在大脑中演练棋盘的走法。

这样的桥段暗示了以宗教为主旨的孤儿院竟对小孩下药。而这也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包括加拿大与美国在内的北美国家都曾被揭发年代前后使用镇定剂管理儿童的丑闻。类似的精神药物控制也发生在俄罗斯、乌克兰与罗马尼亚。

“妈妈的好帮手”。

《后翼弃兵》剧里,贝丝待的孤儿院不久后可能是因为政府政策改变,禁止对儿童用药,从而不再派发镇定剂给儿童。但贝丝对这种绿色的胶囊有着心理依赖,她爬过孤儿院药局的柜台,狠狠地吃了好几把药。

药局柜台上讽刺地挂着明亮干净的白色十字架,既是宗教的象征,也是医疗的象征。贝丝在十字架下底下进行了人生第一次“OD”(Overdose,用药过量),预示了之后一生都会与OD结伴。

贝丝成瘾的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对应,比较有可能是地西泮,地西泮取得专利并且公开发售的时间都比利眠宁早,才能对应上50年代贝丝在孤儿院的生活。而且地西泮也是50到60年代最流行于中产阶级妇女之间的精神药物,被大肆广告为“妈妈的好帮手”。

贝丝的记忆中,生母身边也携带着同样的绿色药丸。于是这种药丸既是怀念的,能够连结过世的母亲与被抛弃的自己;又是恐怖的,如果自己跟母亲都依赖这种药丸,是否表示自己也“有病”注定走上绝路?

拒绝与男性建立爱情关系

我们可以说,剧中药物其实就是“披着利眠宁外衣的地西泮”,两者都是具有抗焦虑功能的镇定剂,贝丝并不是“需要”这种药物来发挥天才,而是需要这种药物才能逃避恐惧。但贝丝恐惧的到底是什么?从剧中的铺陈,那些依赖药丸的女性唯一的共通点就是成为主妇。

从回忆的片段可以得知,贝丝的母亲是数学博士,50年代全体美国女性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是1.2%,进一步获得科学领域博士学位的比例则接近0%,贝丝的母亲拥有数学博士学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后翼弃兵》安排贝丝说出,母亲娘家很有钱,父亲更有钱。

那么为什么母亲会带着年幼的贝丝离开父亲?她为什么没有继续数学的研究?仅从剧中我们无从得知,只能猜测母亲结婚有小孩之后并不快乐,她似乎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高等教育成就应用在生活上,于是她不停刺绣。

领养贝丝的养母惠特利太太喜欢音乐,但因为怯场的问题,无法成为演奏家。她与丈夫貌合神离,而且没有自主谋生的能力,最后就直接被丈夫遗弃了。无论是生母或者养母,《后翼弃兵》其实一直暗示着女性若恐惧表现自我、没有事业、进入婚姻,就会喘不过气而发疯,沦为绿色药丸或者酒精的奴隶。

为了避免自己也发疯,贝丝似乎拒绝与男性建立真正的爱情关系,表面上她似乎是因为初恋对象并非异性恋而自暴自弃,但如果仔细思考。贝丝似乎是吸取了两位母亲用生命带来的教训,拒绝为了爱情而妥协。

这让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看起来就像是女性版的渣男,她利用那些受到她的天赋以及美貌吸引的男性,但表现得不真的在乎或者尊重他们的感受。

莫名其妙的大团圆

其实,《后翼弃兵》本来可以更加深入女性的内心,毕竟它已经有了这么好的题材:西洋棋、女性自主的困境、精神药物滥用,但最后只有西洋棋的部份确实是写得淋漓尽致的。因为贝丝拒绝像其他女性那样,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逃入婚姻之中,但她太好强又太自我中心,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

她就像是为了避免把车开到河里溺死,结果反向撞上了山壁一样,从母亲的悲剧中逃离,但建立了自己新的悲剧。解救濒临崩溃贝丝的高潮戏桥段,应该要具有相当强度的说服力、能深入人心。但竟然只是儿时玩伴乔琳上门拜访,说几句话、回去看看孤儿院就解决了。

《后翼弃兵》不尽如人意的点,正在于它看起来好像有要挑战女性的传统定位,但仔细一想,这些华丽冒险,若贝丝不是这样青春貌美天才洋溢的女性似乎都根本无法成立,这种只有聪明美女才能做到的反抗实在很难让人相信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实践,或许与原作者和导演都是男性有关。

里头有几幕本来应该很感人的戏码,像是生活崩坏、烂醉不已的贝丝再度遇上第一场公开赛事的对手,一位年轻业余女棋手,对方滔滔不绝的向她表达自己的倾慕,以及自己如何受到鼓励而报考医科,贝丝只是尴尬的忍住宿醉看着对方。

贝丝当然应该是同龄女性启发跟榜样,只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贝丝对其他女性的影响都只能靠着嘴巴上说说演出来?以及为什么剧中女性只不过宣称自己就读医科,就仿佛等同于她们已经解决了结构性的问题?孤儿院的朋友乔琳忽然跑出来,拿着一套欧普拉式的生活哲学,并且号称自己拿当白人律师小三的钱买了车,还说要加入黑豹党。

这种莫名其妙的大团圆竟然就忽然解决了贝丝的一切困境与存在焦虑?更别提60年代仍是种族隔离争议甚嚣尘上的时代,到底乔琳能不能跟贝丝一起坐在公车的前半段都是问题,但是一边在法律事务所当助理,一边当白人的小三,试着报考法学院,怎么似乎就解决了种族跟性别的不平等?

让黑人女性出来解救失去自我的白人女性,本身是一种偷懒的设计。因为黑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已经长期被认为更加“仰赖直觉”,更属于“大自然”,更“坚忍不拔”,在白人女性迷失自我的时候召唤她们出来,简直就是了无新意。不仅很可能只是服务萤幕种族比例的政治正确而这么安排,从文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则根本就是复制“有色人种更接近本真生命”的廉价二元对立。

结语

简单说,《后翼弃兵》有一套相当简化现实的逻辑,就是女人要有钱。无论是考医科、念法学院、下西洋棋,背后的意识形态其实都是:

只要女人力争上游,没有打破不了的玻璃天花板。

但事实却远不是那样。本剧避而不谈的是,女性要额外花多少努力,要比男性杰出多少,才能力争上游;力争上游完了之后,她们还要不要建立家庭?如果要,又是由谁来照顾子女?遗憾的是,看似容易的性解放叙事永远拯救不了真心珍视生命,所以不得不疑问生命价值究竟何在的受苦灵魂。

贝丝戒除药物跟酒精看起来意外的不费力,因为无论是剧组或者作者,其实都没有认真地体会过60年代女性的困境到底是什么,那些歇斯底里仰赖精神病药物去麻痹自己因为社会结构所带来压迫的家庭主妇,最后全都死掉了,变成贝丝对抗惠特利先生争夺财产时那句火热的讽刺:“她只是被困住了”。

但难道西洋棋下得好就不会被社会困住吗?显然并非如此。作为一部冒险故事,《后翼弃兵》十足精彩,但若要说它有做到什么颠覆性别角色或者开拓观众想法的事情,其实是没有。我们必须正视它所没有的东西,而不应该因为人物定装很动人,故事情节很刺激,忽略了它其实本来可以传达的其他事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