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意大利帝国的强军之下,埃塞俄比亚的复国之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9283952.html

前言:

诚然,意大利的*队中,非洲土著部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征募的埃塞俄比亚士兵是靠不住的,但是,话要说回来,他们有几个厄立特里亚团为意大利人忠诚效劳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以上。

年6月意大利参战的时候,从纸面上看,它在中东和东非拥有的兵力,同英国相比占有压倒的优势。在利比亚的意*有二十一万五千多人,在意属东非,意*也在二十万人以上。韦维尔将*失去了法国驻近东国家*队的支援之后,从分散各处的管辖地区,那时也包括东非在内所能张罗来同意*抗衡的约有八万五千人。意*在其占据的地方不能维持自己的给养,英国海*的封锁可以切断他们赖以生存的运输、汽油和轮胎的增援,这也是事实;但同样真实的是,英国在中东的部队不但数量上处于严重劣势,而且武器装备大大不足,空中力量又众寡悬殊,以驻苏丹的部队为例,在年6月,除了两门固定的海岸炮和一门供斋月庆典放礼炮用的老式榴弹炮外,别无任何坦克和大炮,而区区一点空*又大多陈旧过时。意大利的参战使英国部队通过地中海进行增援变得异常危险,而意大利驻在厄立特里亚的海空部队甚至使取道好望角和红海这条远程航线也变得很不牢靠,因此,另行勘察取道巴士拉一巴格达一海法的航线及取道蒙巴萨和尼罗河流域的航线,确实被认为有其必要。按照教本上所说的战略来看,意大利从利比亚和东非发动坚决果断和相互配合的进攻,可望对埃及形成一举奏效的钳形攻势:“不列颠帝国大有可能被一个从纳尔维克伸展到布拉瓦尤的敌方集团纵队分割开来。”

意大利人果真以为战争已告结束。年7月7乩齐亚诺向希特勒递交了墨索里尼重组中东的方案:埃及和苏丹:意大利将取代不列颠的*治、*事和法定地位。撤销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运河区特别*权。叙利亚和黎巴嫩:承认独立;意大利占领战略据点。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与意大利单独结盟的条约;让与石油公司股权。

不过,意大利的负责人士对于同不列颠进行一场殖民战争的前景则是疑虑重重。根据记录,齐亚诺在年8月12日与希特勒会晤时曾经说:阿比西尼亚虽已大部平定,但与英国领地接壤的边界沿线某些地区则不然,英国使用金钱和宣传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中制造了种种麻烦,因此这种平定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在一场全面的冲突中,只需几架英国飞机在阿比西尼亚撒下传单,扬言全世界已经起来反对意大利,皇帝就要回国,那就足以重新煽起阿比西尼亚人的叛乱。况且一旦发生冲突阿比西尼亚就将完全同祖国割断,在阿比西尼亚的二十万意大利人的命运行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只消几年功夫,在阿比西尼亚就会有一支四、五十万人的部队,如果那时发生冲突,就有可能向苏丹、肯尼亚和法属索马里兰进攻而取得成功。

东非黑衫*总监在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显露出同样的忧虑。以后几周的齐亚诺日记更是直言不讳:巴多里奥对利比亚的局势感到关切。必须速战速决。最多不能超过两三个月,因为我们的给养极为有限,令人担心。巴尔波认为战事无法速决,也不会轻松。他手下的部队只够应付短期的冲突。在阿尔卑斯山战线的进攻证明我*完全缺乏准备,进攻性武器一无所有,高级*官毫无能力。如果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事也照此办理,前途凶多吉少,不卜可知。处身在独裁者的手下,战场上的失利足以招致严重的个人后果,致使意*将领小心翼翼,不敢造次。英国人行使诡计搞了些叫他们上当的假情报:把英方的实力夸大了一倍有余,他们对于这些情报,也就容易信以为真。因此他们在开始发动进攻时,极为审慎。据齐亚诺日记所载格拉齐亚尼借口埃及正值盛夏酷暑,希望等到来年开春才向埃及进攻,他还口出怨言,说:“给水不足。我们是在走向失败:而在沙漠之中这种失败必然会迅即招致全*覆没。”他属下的司令官全都反对发动攻势,说:“如此不顾司令官的反对而采取的*事行动,实为前所未见。不过,到了9月,格拉齐亚尼还是越过了埃及边界,由于英*一路后撤:他得以跟踪推进五十英里,在抵达西迪巴腊尼后停止前进。东非意*已在7月间占领了苏丹的卡萨拉、加拉巴特、库尔木克等处边境哨所以及肯尼亚的莫亚累边境哨所,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守*:在卡萨拉约有八千人,配备十八辆坦克和许多大炮,并对苏丹的两个机枪连和一个骑马步兵连进行了十二小时的空中轰炸;在加拉巴特为了对付一个排就用了二千人,还配备了大炮和飞机。在库尔木克用了一营兵力对付七十名苏丹箜注竺累出动了两旅兵力进攻皇家非洲步枪队的一个连。法属索马里兰的维希行*当局拒不支持勒让蒂约姆继续抗战的意愿,使毗邻的英国保护国只能靠它仅有的三千名兵员加上一个轻炮连去保卫比英格兰和威尔士还要大的一片国土,而他们所抗击的意*不但兵力至少要大上十倍,而且装备也远为精良。

到了8月19曰,即意大利人越过边界两周以后,这一支小规模的英*便被迫撤离这个保护国,伤亡不过百分之五。同韦维尔的““少得可怜的人力和物力”相比,意*尽管占有绝大优势,但是,他们在各条战线上的推进也只能到此为止。意大利人之所以没有乘此机会扩大战果,韦维尔认为其原因是:首先,我们的空*虽然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到处都采取和掌握主动;其次,由于我们在埃及、苏丹和东非的少量防守部队的顽强战斗。第三,敌*既未准备,也不愿意打硬仗。另有一位知情的英国权威人士还谈到:意大利人心神不宁,担心最后关头的汽油供应担心车辆和轮胎是否坚固耐用,也许还担心某些部队的忠诚和素质。此外,又完全误信了关于英*实力的假情报,那些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诱敌上当的情报网所提供的。

意大利人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十分满意地平定了埃塞俄比亚的东部、南部和北部各省,但却始终未能镇压年至年在西面山区戈贾姆省爆发的严重叛乱。英国*府在意大利人参战之前不愿触犯他们,因而给韦维尔下了一道禁令,不得与埃塞俄比亚的叛乱首领接触。但是这些首领却设法同流亡在英国的海尔塞拉西皇帝取得了联系,塞拉西并于年下半年派了他手下的洛伦佐泰扎兹秘密访问了戈贾姆及其邻近地区。据称,泰扎兹在前往苏丹一埃塞俄比亚边界时,曾得到开罗英*总参谋部的帮助,并在返回开罗之后,就此行向他们作了报告。此外,皇帝的友人、在埃塞俄比亚有十五年阅历的,桑德福上校,也于年9月抵达开罗作韦维尔的顾问,并立即同开罗、耶路撒冷和喀土穆的埃塞俄比亚难民接触。

一个英埃使团在喀土穆建立起来了,并且得到了少量武器作为训练之用。在意大利宣战的当天晚上,向埃塞俄比亚的爱国首领们送去了信件。海尔塞拉西及其幕僚离开伦敦前往苏丹,但是到了苏丹却使他大失所望,因为可以供他进行冒险所使用的装备竟少得可怜,特别是完全没有空*的支援,也没有炮兵。8月12日,桑德福的使团自苏丹进入埃塞俄比亚,到10月25日圆满地促成了戈贾姆省两位爱国首领曼加夏侯爵和纳加什侯爵的携手合作,而在此之前夕他们两人从未想到会有合作的一天。

在中东战役的这个阶段,韦维尔认为,埃塞俄比亚爱国运动汹涌澎湃,正是利用现有兵力困扰意*的大好时机;但他此时尚未考虑到大举进攻意属东非。事实上,他正在为计划中的西部沙漠攻势集中全部资源;不过,当这一攻势在12月已经取得了完全出乎意料的胜利之后,他就决定将印度第四师从那条战线调往苏丹,以便发动收复卡萨拉边界哨所的战役。而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在西部沙漠惨败之后,就已决定将部队从苏丹边界撤退到沿埃塞俄比亚高原边缘阿戈达特一阿杜瓦一冈达尔一带最有利的防线。意*于年1月17日按决定撤出了卡萨拉。这使韦维尔改变了他本来的有节制的计划而命令普拉特中将乘胜追击,直达厄立特里亚的首府阿斯马拉。在丘吉尔的“强大压力”下,驻扎肯尼亚的东非部队司令官艾伦坎宁安中将奉命攻打意属索马里兰南端的港口基斯马尤,并且续接指示如果进攻得手,即应一鼓作气切断敌*赖以取得大量给养的摩加迪沙一亚的斯亚贝巴公路。与此同时,在戈贾姆发动爱国起义的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皇帝也于1月20日越过边界进入他的王国。

1月31日普拉特将*所部在阿戈达特击败了意大利守*,并且紧追不舍,向东进击,直到离克仑不远的高山脚下,一座黑压压’坚不可摧的高墙挡住了去路,悬崖绝壁,峭削如锋,巍然高达二千五百英尺3只有一条公路和铁路穿过峡谷,但意*已经炸掉二百码长的一段山岩把它堵塞。韦维尔原来希望在2月份第一周拿下克仑,再过一周拿下阿斯马拉;但是帝国*队被数量上居于优势而且是居高临下的敌*挡住了去路,无法前进。起初,曾几次试图拔掉意*阵地,但均未成功,因此必须聚集物资,以便大举进攻。与此同时,坎宁安从肯尼亚一路进*,迫使意*于2月13日撤出基斯马尤。他接着在一周内沿着广阔的战线强渡朱巴河。这时他知悉所有意*各部正溃散入灌木丛林,敌*已陷于极度混乱的境地。他断定从朱巴河前进二百五十英里,直趋摩加迪沙,势将如入无人之境。一到摩加迪沙陷落,他再进*八百英里到哈拉尔,也将易如反掌。

韦维尔将*不顾内阁在2月初决定尽一切可能从中东派遣最大量的陆空部队去支援希腊抵抗即将来临的德*攻势,而批准了坎宁安的计划:“坎宁安将*驰骋纵横,气势磅礴,勇往直前,常常在我还没来得及提出方案和说明意图时就走在我的前面。2月25日,摩加迪沙陷落,遗下大批战争物资,完好无损,其中有三十五万加仑车用汽油,八万加仑航空汽油,这一笔意外之财使轻武器部队不用等到摩加迪沙港口重新开放,仅仅休兵三天,就继续前进。先头部队平均每天推进六十五英里,于3月17日占领季季加,打通了易守难攻的马尔达山口,这是从东北方进入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门户,接着在3月25日占领了穆斯林的东埃塞俄比亚首府哈拉尔。29日,兵不血刃就进入了从吉布提到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线上的迪雷达瓦。在这些交战中,到此时为止,意*被俘、被杀和开小差的达五万人,英联邦*队的死伤仅五百人,其中阵亡者仅一百五十人。

意*士气消沉,亚的斯亚贝巴的陷落已是指日可待。坎宁安面临着保护城内处身在十万埃塞俄比亚人中间的二万来名意大利人的安全问题。意大利人的行径表明他们是凶恶的征服者,又是暴虐的统治者,埃塞俄比亚人渴望报仇雪恨,乃是意料中事,就连阿奥斯塔公爵比较温和的施*,也没有希望使他们忘却年格拉齐亚尼总督遇刺脱险后意大利人到处干下的惨绝人寰的兽行。因此,坎宁安与东非意*统帅阿奥斯塔作了安排,负责保护亚的斯亚贝巴妇孺的意大利武装力量应留驻市内,以待英*前来解除他们的任务。4月6日,进占首都:埃塞俄比亚人行动举止的知所克制,令人钦佩,除了一些细小的抢劫情况以外,他们方面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意大利人就不然,他们都陷于极度紧张不安的状态,平民和警察都是那样。进城后四十八小时内,意大利人方面就发生了两起枪杀事件。这两起事件使亚的斯亚贝巴当局相信,听任意大利人持有武器,其危险要比从其他(例如埃塞俄比亚人)方面可能出现的更大。

因此收缴武器的计划用最快的速度执行,到4月底,全市已没有意大利警察。他们的职务由听命于英国警官和警士的埃塞俄比亚警察接替。普拉特也同时于3月15日再次发动对克仑阵地的进攻,到27日胜利结束,全部代价是五百人阵亡,三千人负伤,这是整个战役中最重大的伤亡数字。4月1日,意*放弃阿斯马拉,马萨瓦港口也于8日投降。罗斯福总统于11日宣布红海和亚丁湾都已不再是美国中立法案所说范围之内的交战地区,因此美国船只即可循此航线为英国中东部队运送作战物资。在戈贾姆省,意大利人早已把该省的世袭统治者海卢塔克尔海马诺特公爵封为总督。这位“爵爷"是个两面派,从来也没有甘心情愿地承认过海尔塞拉西的至尊地位。

意大利人希望爱国力量将各事其主,形成分裂。但是温盖特上校的一支由苏丹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组成的小小队伍成功地骗过了那位优柔寡断的意*司令:没有让他摸清它的实力,迫使他在3月份向东撤退到德布腊马科斯。在这里两*对垒,众寡悬殊之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温盖特的三百名士卒要对付的意*和殖民地部队不下一万二千人。可是这场神经战显出了苏丹人天生骁勇善战的素质,成功地使意方的土著部队中倒戈来投的每天在百人以上,最后并迫使意*于4月1日撤离德布腊马科斯。皇帝于6日驻蹲该城,海卢公爵表示臣月氐但是人们相信他仍然同敌人有往来。在这六周的战役中,全部的正规力量只不过是五十名英国*官,二十名英国士兵,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部队各八百人,仅有四门三英寸的迫击炮,就肃清了整个戈贾姆省的意大利殖民地*队十六个营、两支正规的班达部队(征集来的土著兵)和四营黑衫*卫*,他们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大炮和飞机。这一卓越的游击战绩,多半要归功于苏丹部队的机灵善战。

结语:

那些爱国的非正规部队在此役胜败未卜以前,不愿冒险牺牲,他们害怕意大利人对他们的家属或村庄实行报复,他们所起的真正作用不过是给实际作战的少量正规部队充当掩护;但是在打下德布腊马科斯以后,他们就勇气倍增,越来越奋不顾身地冲锋陷阵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