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术考研干货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考研攻略 [复制链接]

1#
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01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简介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建筑专业始设于年,学脉深厚,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他校,年成立环境艺术教研室,年成立环境艺术系,年重立建筑艺术系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培养“哲匠”式的本土建筑设计人才,于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该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以具有国际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为立足点,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致力于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平等沟通,推动本土原创性的建筑、城市、环境与人居的原创性设计,努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该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和景观设计系,强调以动手实验为突出的教学特色,设有建筑营造研究、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等研究实践机构和可持续建造、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人居环境和景观生态等系列教学实验室。

建筑艺术系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复兴本土那种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在国际交流的状态下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自觉,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性人才。下设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学制五年。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研究、中外建筑史、园林考察、民居测绘、木工基础、砌筑基础、建筑制图、现场营造

城市设计系

城市设计系是中国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的新兴系科。该系致力于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建构城市研究、教育新体系。该系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的跨越性城市规划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下设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实验室。学制五年。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工程学、历史理论、城市经济学、地理与区域研究、城市生态学

环境艺术系

环境艺术系源于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年建系。该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该系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设计与研究人才。

主要课程:住宅设计、园林考察、住宅组团设计、办公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民居测绘、风景区规划、建筑改造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

景观设计系

景观设计系由原环艺系年设立的景观专业方向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的新型景观规划与设计师。教学观念契合了有机哲学观及自然伦理,鼓励学生从传统哲学、营造学、造园学及当代艺术与设计理论中获取营养,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下设景观生态实验室。现有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主要课程:别墅设计、办公建筑与景观、风景区规划、景区场地工程、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植物配置、民居测绘、园林考察、庭园与亭榭设计、城市景观改造设计。

02

专业方向简述

1、建筑艺术

这一学科方向面对城乡建筑趋同化现象,以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研究和创作实验为核心特色,以乡土材料与现代建构研究为突破口,立足于体现浙江地域特征的新建筑探索,推动了当地中国本土新建筑语言的继承与重塑。其所主张的当地中国本土建筑教学体系初现轮廓,办学特色在当今国内具有独特性。通过与其所在的美术学院的人文艺术教学资源主动互动,使本学科的艺术特色与优势在国内更加突出。在回归本土匠艺这一核心研究方向上,在国内率先创办大型建造实验室,其现代生土建造研究处于国内比较高的地位。领头人王澍教授屡获国际大奖,是中国目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建筑师。其在年作为中国本土建筑师获得建筑“普利策克奖”,不仅标志着其所代表的中国本土当代新建筑探索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科的学术深度,及其作为学院核心学术实验区的力量。

2、城市设计

这一学科方向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属于围绕着重建广义的“本土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高度关联的学科,二者的基础教育相互贯通借鉴。但城市设计也并非简单的建筑单体设计的汇总,而是横跨社会学、艺术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复合学科。本专业的特色是在依托建筑艺术学院日臻成熟的建筑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和乡村方向进行拓展,旨在培养具有本土意识、人文关怀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城市设计人才。

3、景观设计

这一学科方向依托中国美院深厚的艺术人文积淀,扎根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鼓励学生从传统建筑与造园的经典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文人情怀、审美情趣以及技艺上手的工匠精神,能直面当下生活,以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成为“哲匠”式的景园设计师。教学提倡建立在环境美学基础上的“在场”的理念与方法,“心物感应”既是在场教学的方法,也是营造目标。其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体悟传统生活空间的营造智慧,专注场所与建构技艺。系下设的景观生态实验室,也是学生日常的实训基地。现有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学科建设获“风景园林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4、环境艺术设计

这一学科方向秉承中国美术学院“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和建筑艺术学院“本土建筑学”的总体框架,强调发挥美术学院艺术人文的整体资源优势,以此为特色建构以空间文化为根本指向、艺术思考为观念高度和环境设计为实施手段的新型教育系统。强调艺术观念、形式能力、技术手段与社会空间实践活动中的统一,专业教育自始至终有一种对实际问题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设计和家具空间的设计与研究人才。

04

建筑艺术学院导师简介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建筑学家和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人物。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曾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和浙江省杰出创新人才。

年获得在国际建筑界具有非常重学术地位的普力兹克建筑奖,为中国学人赢得了很大的学术荣誉,很大地扩大了中国建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

阮昊

美间科技创始人,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浙江省特聘专家、“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曾被授予“全球50位50岁以下革新设计师”、等称号。

陈立超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宋曙华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副教授、建筑学博士。主要代表作品有《有限建筑》、《包浆》、《拆造何陋轩》、《芥子纳须弥——案头造园》。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造园在当代建筑语境中的转译。

卓旻

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教授,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系,同年赴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学位。

年由上海市作为海外人才引进,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任职院长助理。在上海期间,参与包括世博会和上海地铁建设在内的多项重大项目。为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览馆”的设计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并获得表彰。

赵榕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建筑和当代中国城乡演变与更新问题。

陈柯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城市设计系副主任。

曾参加国内城市设计本科教学大纲的实验编订,主持课程入选建筑学院十年教学成果展和国美之路大典,并获省级教学奖。参与威尼斯双年展首届中国国家馆的策划和建造,与伦敦大学开设联合课程,并赴西班牙交流访学,主持的课题获教育部青年基金立项。

康胤

中国美院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年出生于浙江镇海,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年宁波市镇海建筑设计院工作,年~年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研修班进修,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石红超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艺术系副系主任,建筑遗产保护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浙江地区传统木构建筑营造谱系、江南地区传统小木作匠作系统。

孙科峰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现任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教师分院院长;杭州米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独立出资人、董事长;杭州在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合伙人、董事长。

李凯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个人研究方向跨越园林、城市和建筑之间,长期致力于西方建筑思想与中国本土传统的比较研究工作,致力于本土空间观念及其的现代性改造。长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