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何不食肉糜”,讲的是痴傻皇帝司马衷听说老百姓没饭吃,惊讶反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的事件。很多人看到这个典故都很无语,为司马衷的智商感到着急。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国家情况,还真有些挨近司马衷的理论。
它就是尼日尔。尼日尔是非洲北部的一个国家,位于埃及的西南方,当然,它并不和埃及接壤,在它的周围有马里、利比亚等7个相邻国家。尼日尔国土面积为.7万平方公里,比埃及要大一些,但埃及是非洲的第三大经济体,尼日尔却属于全球最穷国家之一。
而且,尼日尔的人口只有多万,人口密度16.3人每平方公里(年数据)。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尼日尔的经济严重依赖外援。尼日尔的首都尼亚美,是全国唯一的大都市,如果去那里旅游,可以发现尼亚美的城市建筑基本以泥土房为主。
泥土房在中国的农村已经非常少见了,为什么尼日尔的大都市还多泥土房呢?这就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了。尼日尔常年高温,气候干热,夏季最高温能达到50到60摄氏度!热就算了,撒哈拉沙漠还覆盖了尼日尔大部分地区,人们只能定居在南部,建泥土房适应环境。
南部有尼日尔河流经,人们就靠这条河养活,所以尼日尔的国名和首都名(“尼亚美”在当地哲尔马语中意为“母亲汲水的河岸”),都跟这条河有关。降雨少,水源单一,尼日尔人喝水可比其他地方的人困难多了,要是没有这条河,尼日尔根本住不了人。
因此,尼日尔的发展首先就被自然环境限制了。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尼日尔居然连正儿八经的王朝史都没有,历史上的它总是被各个帝国统治,年又成了法国殖民地,年才宣布独立,之后国内的情况很不稳定,*变在那里稀松平常。
天时地利人和,尼日尔都不占。要说尼日尔虽然也占了一部分撒哈拉沙漠,可人家的沙漠底下有石油,尼日尔的沙漠底下还是沙子居多,不过尼日尔已探明铀储量42万吨,所以它的GDP就靠卖铀来勉强维持,就算这样,年尼日尔的人均GDP也只有美元。
其实从教育方面也可以看出尼日尔的不发达,因为那里的成人识字率只有30%左右。不过尼日尔的人们却几乎可以顿顿吃肉,这根本说明不了他们的生活好,因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尼日尔从事农牧林业的人数量远远超过从事工业的人,从事畜牧业的人就超过万!
因为粮食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制约,所以尼日尔爆发粮荒、人们吃不上饭的情况也常见。吃不上饭只好吃肉,10年前,尼日尔的牛羊总量加起来就有万头,所以当地的很多节日风俗总跟烤肉扯上关系,不像中国一样是包粽子、做月饼、煮汤圆。这大概也验证了司马衷的那段话,吃不上饭,就只好顿顿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