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年间,二十五位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包括梁思成、杨廷宝、童隽、林徽因等一代先贤。归国后他们不但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建筑学教育,奔波于物质遗产的发掘保护,而且成为现代建筑实践的中坚力量。”
——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
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过本科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不同于其他专业同学每日按部就班的上课学习,建筑学院的学生往往还会接受很多额外的训练,如仿宋字练习,线条练习,色彩晕染,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建筑测绘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会跟我们解释,这一套稍显枯燥的基础练习竟是百年前由我国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渡重洋为我们带回来的。
新教教堂童寯年全美大学生竞赛中获布扎设计协会一等奖作品(来源:《布扎设计协会公报》第4辑第5期,.3)
宾大建筑留学生合影(来源网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先后有五十位优秀的中国学生作为我国的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赴欧美东亚各国,学习现代建筑理论与技术,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值其鲍扎体系建筑教育的鼎盛时期,吸引了二十多位我国的顶尖学子前往求学,其中就包括了梁思成(-)、杨廷宝(-)、童隽(-)、和林徽因(-)等,他们的职业生涯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这第一批留洋建筑师归国之后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建筑设计实践和教育,他们从西方带回了当时先进的建筑理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留下了超过座经典的建筑作品,其中的许多作品仍是当代中国城市的重要建筑,其中包括了:北京和平宾馆(),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浦剧场()等等。在那个信息流通不那么迅速的时代里,他们从宾大出发,以大量的实践与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的研究,为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萌芽埋下了种子。北京和平宾馆,杨延宝设计(来源:建筑学报)在全球化的当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的城市也成为了各国最出色的建筑师争相竞技的舞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快速建设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中,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开始反思与探索,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具有独特的本土性的现代建筑,其中的代表人物便包括了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与前麻省理工系主任张永和。有意思的是,他们所接受的建筑基础教育竟也能溯源到数十年前的第一批宾大留学建筑师。吉首美术馆,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摄影:田方方)瓦山(又名水岸山居),王澍与陆文宇/业余建筑工作室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百年对话,本月二十八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将联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力求传达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以及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历史版块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展出,呈现宾大建筑早期中国毕业生归国后的一系列建筑作品,包括许多未曾展示过的成果。这些作品反映着他们对当时的国际潮流的理解和对发展中的中国城市的设计思考。第二部分当代版块陈列在宾大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展示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建筑师兼教育家张永和与王澍的六个建筑设计作品。“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的策展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林中杰博士(MS’04,PhD’0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与院长李翔宁博士。本次口头拼贴特别邀请了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主要成员丁力扬老师和我们一起溯源宾大与中国现代建筑百年,和我们聊聊当回看百年前的经典作品时,除了欣赏他们精美的图纸之外,我们作为当代建筑师还能学习什么?当代建筑师进行本土化探索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普通话”与本土化的“方言”之间寻找平衡?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建筑如何彰显我们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