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怦然心东回校宣讲之重点学院介绍 [复制链接]

1#

遇见·东南

SoutheastUniversity

吴健雄学院

第一

部分

学院概述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学院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校友吴健雄先生的名字命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同时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学院院长。

吴健雄学院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成立的原南京工学院少年班,在积累多年优秀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吴健雄学院。三十年来,吴健雄学院作为东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践行“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素质能力,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聘请国内外优秀师资开展小班化和研究型教学,并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及早进入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利用校、院两级资源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培养,为学生迈向更高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有效支撑。

第二

部分

年会节目预告

男女比例高达7.5:1

吴健雄学院坐拥东南大学最高的男女比例,由此引发的极高单身率可以保证你在大学四年间安心完成学业,追逐自己所憧憬的理想。

学习环境优越

吴健雄学院宿舍围合有两座书院(秉文书院、健雄书院),优秀的学习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舒适的进步空间。学习之余,健雄书院还提供物美价廉的咖啡,宿舍围合里也有很多可爱的猫猫能与你作伴。

专业任选

吴健雄学院的学生可以享受无条件专业任选的优厚待遇,所以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来静静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学科,为未来做好更充分的打算。

保研率高

吴院整体保研率接近百分之五十,极高的保研率可以让你在大学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发展自己热爱的兴趣。

大格局、大舞台

作为东南大学的王牌学院,来到吴院便可以享受和各界大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丘成桐教授、钱致榕教授等世界著名学者都于上学期莅临吴健雄学院召开讲座,丘老也亲自为吴健雄学院揭牌。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享受到各界学者为你带来的高端人文讲座,更有著名音乐家带来的一场场优美的音乐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School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并入,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学科建设领域,东南大学信息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无线通信技术”国家“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正努力争创国家实验室。

其一|培养模式

学院本科生按“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并在全国率先高标准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余人,本科生在第一、第二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三、第四年可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修各学科开设的70余门专业课程,并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其中要说明一点,本科生大一是归于电子信息大类培养,在大一暑期学校结束前进行大类分流,主要依据个人意愿,学生可选择前往信息学院或电子学院学习。)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要赛事中硕果累累。

其二|师资力量

学院凭借学科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广纳国内外一流学者、知名教授以及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由高端人才领*、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员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教授/研究员6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7人,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IEEEFellow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项目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人才4人、国防ZQ人才1人、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崔铁*院士及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大年式教师团队。

其三|毕业去向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届本科毕业生人,去向落实率为%。升学深造率达71.37%,其中国内深造率48.29%,出国或出境深造率23.08%,就业率28.63%。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人,%前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学习,其中76.11%的同学选择在本校读研(东大信息的研究生在本地区也算是天花板了哦!!),前往外校的分别有:上海交通大学5人、北京大学3人、清华大学3人、复旦大学2人,另有6人进入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电集团14所、中船集团所等研究所深造。本科毕业生54人出国(境)深造。我院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省市行*区TOP5分别为:江苏省(49.36%)、上海市(27.25%)、浙江省(6.43%)、广东省(6.17%)、北京市(2.57%)。

建筑学院

学院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为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创立于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学科的发源地,在这个校园里诞生了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第一个具备完整意义的建筑学科和建筑系。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建筑系,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年随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建筑系,年组建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院下设三个系和四个研究所,即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建筑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美术与设计研究所、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童寯教授和刘敦桢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和主持工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直是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建筑学院本科招生专业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学制皆为五年,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空间理解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各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均为%,其中约30%的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约30%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例如,年建筑学院多名本科生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大学录取。东南大学建筑教育追求博雅和通识平衡,继承和开拓并举。以“严、实、活、透、硬”崇尚诚笃的治学精神和“开放、交叉、融合”为基础,立足建筑学科发展前沿,构筑面向国家重大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高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兼具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的建筑界领*人才。

学科实力

九十余年来,建筑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众多建筑类高级人才,其中院士12名,占我国建筑类学科领域两院院士总数的45%。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八千余名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杰出人才。培养了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科获评A+,与清华并列第一,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均获评A-,分别名列并列第三。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位列第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录,城乡规划学名列自主建设一流学科名录。学院有专职教师余人,其中两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两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名称为“城镇建筑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标为:在可参照的指标体系内,本平台建设首先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城市和建筑设计理论和工程应用、城市和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筑数字设计技术等领域在科研项目数量、论文发表和所取得的综合效益等方面接近同类研究方向的国际先进水平。

到年,基于本项目定义的四大关键科学领域,适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始终跟踪国家城镇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热点流变,通过建筑学的学科拓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具有世界一流建筑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实验技术支撑平台;科学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可比的先进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化;建设期末跻身世界一流建筑学科的地位,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学科特点

建筑,是工程学科里面最具有艺术和人文气质的,她兼具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浪漫。她有几个特点。

均衡、综合。建筑学比较均衡和综合,需要理工科的锐利、理性和逻辑,也需要人文艺术的敏锐、感性和创意。设计一个建筑,需要艺术的修养、对美的感知和一些创意灵感,还需要逻辑和理性的判断进行深化,尽量达到相对最优解。作为一门设计类学科,建筑学科还要求学生有很大的知识面。

通达。建筑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的需求,要有广泛的阅历,能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设计,需要能够走出狭隘和牛角尖,有良好的心态。

一流学者

戴复东先生

戴复东先生年4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同济大学。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东南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

左右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