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陶城君今天接到报料,广东新兴的嘉信陶瓷厂员工被要求“自愿辞职”?(点这查看动态更新)。最近几个月有多家大厂传出关停倒闭或重组的消息。
大变局下的中国陶企何去何从?意大利时间9月25日,陶城报在博洛尼亚举办了“CTW璀璨之夜”,东鹏、鹰牌、金意陶、蒙娜丽莎、诺贝尔、新明珠、博德、冠*、金丝玉玛、ICC、意大利罗马尼、冠*、欧文莱、BOBO、宝罗拉等品牌共同畅想“大变局下的中国建陶大业”。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尹虹:
在年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陶瓷产量都没下,而是一路在飙升,现在是到了一个头的时候。就像人的年龄,不可能永远往上走,你可能突破一百岁,但是也是有止境的。其实我们的陶瓷发展按照现在也是有止境,特别是现在房地产已经在各种限购打压情况下,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整个零售终端的营销的也在变化,所以很多陶企也面临着困境。
我认为进口瓷砖在中国现在是高歌猛进,其实它还没有完全找到进入中国的模式,将来这个比例还会增长。这三年来到佛山来,每次团里面都有人要我帮他去找品牌去谈经销,他们很多人回去做得并不成功,但是他们还在做。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悲观的。在座的大企业,蒙娜丽莎在藤县有亩的地,欧神诺是亩的地,这种新增的往上走的企业,在重庆还有惠达和马可波罗,包括在座的金意陶,还有佛山的叫日丰。这种跟我刚刚说的那种悲观的局面好像不一样。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扩张一个方面,是因为房地产的集中度使得瓷砖品牌集中度越来越大。
我在十年前就跟很多做品牌或者做企业的人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行业会不会形成寡头,真正的十年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是赢了,但是实际上还没有最后。
广东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乾:
每年到意大利观展有一种什么的感觉呢?就像我们上一个培训课一样,那个氛围感觉到我们热血沸腾,要改变大势,要把品质要干好,要干最先进的东西。等我们回到国内以后又回归到现实。
我们在意大利看到,萨特米和西斯特姆工业4.0的体系应该是非常完善的,它可以连接我们整个生产的生态,各个板块都可以进行平台化进行管理。我们未来企业竞争,如果是说在工业4.0之下,我们一方面要投入,要学会成本管理,把我们所有的产品所有的工艺都变成数据,然后通过平台进行数字化管理,那么对未来的成本的管理,以及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会有很大的作用,我们这种企业必须要往工业4.0创业去发展。
在未来的5-8年,我说整个行业无论从装备水平、产品、环境、智能会完成一个真正的磨合混沌期。在我们没有上市之前,还是小心为妙,这个行业的变化我们说不清楚,只能先做好我们自己,为了安全为了稳健,活着比什么都好。
当然,环境对所有的企业都一样,但是人口基数和消费基数摆在这里,我觉得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看哪个企业可以迎合这种变化,快速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还有快速成长的可能。
东鹏控股总裁龚志云:
我认为中国建陶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以前可能是一个增量市场,大家反正都有饭吃,未来这个市场,我认为是一个存量市场,也就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以后每个月打掉2、3家企业可能是常态,所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当然,一些小而美的企业也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
精装房的推进,消费者的需求在变化,整个市场的营销肯定要跟着变了。所以经销商也好,厂家都好,应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我们在今年专门针对工装市场成立了一个事业部,把原有的传统渠道切分出来,要把原来工装市场的游击队变成正规*或许才能打赢未来的战争。
对这个行业和整个经济走向,企业比较迷茫可能是当下的一个现状。去年我在博洛尼亚说,建陶行业是一个时尚行业,时尚行业要求你具备创新的能力。我们每年几千人到博洛尼亚来,其实我们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软实力,设计方面就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而我们国内的企业为何在设计研发方面投入远远不如意大利?为什么意大利就能把瓷砖卖到全世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这些背后的因素,我认为20年以后,有可能让全球的陶瓷人到中国去看陶瓷展,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但如果我们不能转变这种观念,20年以后还要到意大利来看陶瓷展。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
中国作为一个陶瓷大国,我们为什么要到一个产能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大概在5亿㎡左右的意大利来朝圣?我们在朝圣什么?
我们每次来看,从空间、环境的营造,细到每一片瓷砖,反过来也给了我个人的启示。为什么欧美国家的陶瓷会做得比中国的陶瓷更有高度、更精致?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一石多面,别人真正往体系化来思考,一个图案从深到浅,从暖到冷,他能做到体系化的思维。而我们可能用了一个简单的生产思维就来解决了所谓大理石瓷砖、木板瓷砖、仿古瓷砖。
意大利产能规模不大,但它为什么能打造博洛尼亚陶瓷展?这不是一年两年沉淀下来的,是数十年沉淀下来的一个结果。作为中国陶瓷人我们不要着急,不要说取而代之,该来还是要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有一个感触,意大利的陶瓷之所以做得这么好,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他们的产业链配套非常完善和强大,萨克米、西斯特姆、西蒂贝恩特等装备企业,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他们的创新力走在世界前列。一些配套的设计公司、色釉料公司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学习。
过去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很低,环保不是很严,还有各种要素支撑了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但是,现阶段还可能吗?所以不论上市与否,我们可操作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所以来到意大利学习什么呢?我认为不能够再学产能规模,而是学意大利的精致、学意大利人的执着,如何把陶瓷不论是品质还是表面的花色,用陶瓷的美学融入到生活空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各种要素已经压迫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高度,回过头来看中国建筑陶瓷的发展。那么未来在哪里?来到博洛尼亚,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能找到答案,就是高品质的追求。这是未来中国陶瓷发展的必然之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鹰牌的副总裁陈贤伟:
我们参展博洛尼亚21年,前面17年左右,有一种苦不堪言的心态历程,当别人在羡慕我们能够在意大利国际至高舞台上去展示自己实力的时候,其实我们在这里是受尽了冷漠。
我们与一些国外企业很深的商业和技术交流并不受到欢迎,协会各方面对我们很友好,但是意大利企业对中国的防卫心理非常强,这是非常明显的。真正发生改变的是在4年前,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开始友好了,对中国开放,跟我们谈技术合作,甚至有一些企业发展的不好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并购。
这些改变是基于什么呢?说鹰牌做得很好吗?中国陶瓷行业做的很好吗?可能是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力强盛了,人家给你的一定的尊重。
博洛尼亚展现在很多空余的展馆不给中国企业去参展,宁愿空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握一个尺度,中国企业只是局部的认可,并没有完全认可。还有反倾销。
严格来讲,中国陶企现在国际市场上其实很尴尬,这次美国 之后,大家在欧美市场几乎忽略不计了。原来我们很倚重的亚洲市场,利润还不错,现在由于低端市场印度厂商的崛起,高端市场意大利重新复活,好像高低都没有我们什么机会,虽然国际市场做的还不错,但是危机感很重。
金狮王高级工艺美术师姚奇桓:
这次来博洛尼亚看产品,差别在哪里呢?他们是材料跟工艺还有文化的一种叠加,而且从应用的角度去开发它的产品。我们原来做产品就看他的花色,没有从根本上,从应用的角度上来研发我们的产品,我们与意大利的差距基本上在这个层面。
说实话,其实我们有的一线产品也做得都不错,单独的拿一两个产品来比的话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整体来说,人家的设计理念与应用理念,生产理念、材料运用理念、设备更新的一种理念,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呢,中国的陶瓷与意大利陶瓷差距还是很大的。
欧文莱市场总监梁雪青:
意大利人做事都好慢,“慢”的坏处就是,他效率不高,所以没办法做一些很批量化的东西,但是“慢”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他很用心去反驳他的产品。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设计,就算中国人买回去了,也不一定能做到某些同样的样子,因为你只是在截取中间设计的一个环节,但是对于产品生产涉及到对内容的理解,对工艺,怎么去铺排,然后再怎么实现生产,这是一个很反复、反驳的过程,所以才有意大利这个品质化的东西出现。
今年在看产品的过程中,我会觉得,意大利本身有进步的地方,其一题材方面,意大利在做什么产品,以前他们做水磨石、水泥砖,经过两年很多企业都很均衡,石材、木纹、水泥等等都有,他们其实也看到这个讯号,就是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要颠覆的时代,不是一件软产品就可以颠覆的时代,而是一个微创新的时代,这会让我们更多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