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信息战谣言里的未来战场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年4月7日,叙利亚救援组织“白头盔”发布视频称,杜马镇民众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结果,被俄罗斯和叙利亚常驻禁化武组织代表找来17名叙利亚平民,指责“化武袭击视频”是由“白头盔”组织造假拍摄。(资料图/图)

年5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宣称已为英国广播公司(BBC)拨款万英镑用作“辟谣专款”,专门应对包括来自俄罗斯方面的谣言。随后,俄罗斯外交部予以反驳,称其通过制造“假新闻”为干预别国找借口早有前科。

假新闻是“信息战”中的一种常用操作方式,而“信息战”并不是一个新名词。

“信息战一方面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的手段打击和操纵敌对国家公众,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防止他国收集到不利于本国的信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公投、叙利亚冲突、巴西选举、墨西哥选举、乌克兰危机等事件中,均不难发现信息战的踪迹。

恐袭也能摆拍?

来自卡塔尔现年38岁的阿卜杜勒·卡西姆(AbdulQasim)回忆起年6月5日,感受依然深刻。他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天打开手机新闻,铺天盖地的,都是外国与自己国家“断交”的消息。

当天,巴林、沙特、阿联酋、埃及四国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随后也门、马尔代夫、毛里求斯也表态加入“断交阵营”。与此同时,沙特、埃及、约旦等22个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盟,也发表声明开除卡塔尔。

阿卜杜勒·卡西姆表示,断交事件源于年5月24日一条“假新闻”:卡塔尔新闻社援引国家元首埃米尔在一场军方庆典上的讲话,表示伊朗是“不容忽视的伊斯兰强国”,“对伊朗怀有敌意是不明智的”。而这条报道发生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对沙特的访问,并号召阿拉伯国家孤立伊朗后的几天。

外交风波骤起。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等国宣布,自该新闻发布当天起屏蔽卡塔尔媒体,其中包括被誉为中东阿拉伯世界的“CNN”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从报道中得知此消息后,卡塔尔政府通讯办公室主任于次日辟谣称,卡塔尔新闻社的网站“遭到了不明实体的黑客入侵”,已将遭入侵后发布的不实信息删除。

“黑客”是谁?

据年6月7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美国调查人员认为,俄罗斯黑客入侵了卡塔尔国家新闻机构,并植入一则假新闻,挑起了卡塔尔外交危机,目的是制造美国与盟友之间的紧张关系。但CNN并未援引任何证据,这一说法也遭到俄罗斯官方的否认。

“其实比较难判断,到底是不是俄罗斯干的。”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网络间谍、网络攻击的世界里,溯源是比较困难的,“也有可能是另外一国的黑客,利用了俄罗斯的网络进行攻击。”黄日涵说。

在信息战中,除了利用网络手段制造“假新闻”,就连恐怖袭击视频,也有可能是“摆拍”的。

年4月7日,叙利亚救援组织“白头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和照片,称反对派坚守的东古塔地区杜马镇遭到沙林毒气攻击,导致七十余人丧生。这段令人心碎的视频,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以及对“幕后黑手”叙利亚政府军的强烈谴责。

据今日俄罗斯年4月26日报道,就在禁化武组织进入叙利亚杜马镇就“化武袭击”进行调查时,俄罗斯和叙利亚常驻禁化武组织代表在荷兰海牙召开记者会,找来17名叙利亚平民在会上指证,“化武袭击视频”是由“白头盔”组织造假拍摄。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包括医务人员、“白头盔”视频中的受害者在内的杜马镇居民表示,7日并没有发生化武袭击,网上流传的视频是“白头盔”摆拍制作而成。

曾出现在视频中的11岁男孩迪阿布(HassanDiab)称,他当时与家人躲在地下室,“听见有人喊,医院。我们顺医院,在医院里,他们开始朝我泼冷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白头盔”的视频中,迪阿布被介绍为化武袭击的受害者,医务人员用水对其进行冲洗,以洗掉化武残留物。

医院急诊室管理员卡绍伊(AhmadKashoi)在记者会上表示,当时急诊室里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人”在摄像,拍摄的都是“大家被水淋”的场景,“而他们用的水是原本用来拖地的水”。整件事持续了约一个小时,医院的人最后都被送回了家。“没人死,也没人暴露在化武之中。”卡绍伊说。

据悉,“白头盔”是英国前情报人员成立的组织,得到过美国、英国和多个欧洲国家的资助。

“面对未经证实的事件,西方媒体并未加以仔细甄别而大肆传播,无形中为西方国家在叙利亚开展军事行动进行舆论动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吕文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也成了美国、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实施“精准打击”的重要依据。

“利用图片和视频的‘深度伪造’,可以呈现出更加‘以假乱真’的态势。”赵永华认为,“信息战”中的误导信息和谣言,通常比真相传播得更快、更广,让公众无法辨别真伪。

政界的大数据之战

信息战的一个重要战场,就是政界。比如,年是美国第59届总统选举。为了保障此次美国总统大选,美国国家安全部门投入了大量资源和人力,美国网军也全力参与其中。

据年11月5日美军事网站DefenseOne发表的文章称,美网军监控舆情大数据显示,“选举舞弊”“窃取选举”是美国当日大选的话题高峰之一。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碰上选举“信息战”。

据年12月14日《纽约时报》报道,年9月,联邦调查局(FBI)特工阿德里安·霍金斯(AdrianHawkins)打电话给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简称DNC),说至少有一个属于DNC的计算机系统已遭黑客入侵。联邦调查人员称这个黑客组织为“theDukes”,这是一个与俄罗斯政府有关系的网络间谍团队。

答复电话的DNC技术支持承包商亚利德·塔敏(YaredTamene),并非网络攻防专家。在《纽约时报》获得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塔敏详细介绍了他与FBI之间的通话情况,他说:“我没法辨别这是不是在搞恶作剧。”

报道称,俄罗斯黑客可能在DNC的网络里无拘无束地“逛”了近七个月之后,DNC的高级官员才被警告有黑客袭击,从而雇用网络专家保护他们的系统。

“网络信息战的表现形式更加隐蔽,这背后都隐藏着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结构与国家间的权力关系。”赵永华说。

年1月6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俄罗斯政府对特朗普有明显偏好,期望通过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丧失信誉的方式,来提高特朗普获胜的几率。

但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随后否认牵涉网络袭击。“美方的报告不专业,没有任何实质证据。”他说,“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感到非常疲惫。”

到底谁是幕后黑手?事情扑朔迷离。不过没有争议的是,如今选举已经演变成一场场线上信息战。

年3月19日,英国电视四台(Channel4)播出专题报道,大量暗访视频揭露一家来自英国的剑桥分析公司暗中参与世界各国超过场竞选,其中包括尼日利亚、肯尼亚、捷克、印度和阿根廷,并且毫不忌讳使用乌克兰美女或者金钱。

“当前以网络宣传为特征的新信息战,正在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中话语权的分配。”赵永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甚至可能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据《德国之声》报道,剑桥分析公司获取了超过万“脸书”用户的个人数据。通过利用这些数据,向用户投放了有针对性的政治广告。

年美国大选,特朗普和希拉里斗得火热。英国电视四台披露,史蒂夫·班农(SteveBannon)成了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竞选团队的主管。班农委托剑桥分析公司,每天差不多花费万美元在Facebook上给特朗普推送政治广告。

纪录片《隐私大盗》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特朗普团队在Facebook投放了万个政治广告,而希拉里只投放了6.6万个。这些广告,正是剑桥分析公司从万用户数据里,经过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手段,精准投放。

那年,特朗普打败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不断升级的技术领域竞争,计算机算法与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为国家使用非传统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提供了新的机会。”赵永华表示。

其实,这种依靠大数据分析,来对大众进行营销的操作,在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已经“上演”过。

雷慢在其写的《新金融洛书》里披露,当年奥巴马连任竞选时,他的竞选办公室拿到了巨量的电话名单,这些名单的基本信息包括了姓名、电话号码、年龄、性别、种族、邻居和投票记录等,奥巴马团队按照这些选民被说服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对姓名进行排序,再决定用电子邮件推送合适的营销内容。

大选结束时,奥巴马的一个竞选官员说:在政治界,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信息战中,有目的地搜集甚至是窃取对方的有关信息,在关键时候通过媒体渠道曝光,使得丑化对手的信息最大限度扩散,陷对手于被动之中是常用手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种手法实际上是一个舆论引导和干预的过程,从而导致对方的话语权受到影响,或者是利益受到损害。

年2月,一段记录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派亚特的谈话录音,在网络上引发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