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难想象,在这个几乎全球人民都在追捧以瘦为美的时代,会存在这样一个国家。他们以胖为美,父母逼女孩增重,往“死”里吃,因为只有越胖才能嫁得越好。
这便是位于非洲西北部众多贫穷国家中的一个小国家——毛里塔尼亚。
这个地方对当前很多深陷身材焦虑的人而言是很友好的,因为他们喜欢胖身材。
但这里强调的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因为先天环境与后天经济的限制,生长在这个国家的人们还停留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生理需求。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靠什么来养活自己的难题,因为长期物质匮乏,很多孩子都无法正常发育,所以相较于世界儿童的标准体重而言,很多孩子的身材都偏瘦弱。
但这里却有很明显的性别体重差异,据了解,在毛里坦尼亚,20%的女性都是过于肥胖,而男性的肥胖者仅4%。
为何差异这么大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内心极度缺乏某样物品时,如果不能及时平衡倒戈的内心,是会使其朝着反方向而行的。
正如毛里塔尼亚这个国家,物质匮乏让人们的内心恐慌,能吃饱饭对他们而言便是人生的渴求。饮食量在刻板认知中与体型相对应,只有饮食上达标甚至超出,才能养成壮硕的身体。
所以,毛里塔尼亚的人们会以体型来判断个体是否富有,在这样的群体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的审美发展也趋于畸形化。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幼时,强迫他们进食超负荷的食物,因为在当地还流传着,谁家女儿体重上越占据优势,在出嫁时便会更受到青睐这一说法。
所以,如果家里有个女儿,在6岁时便会受到灌胃(Gavage)来强迫女性进食,甚至当地最发达的产业并不是服务业、资源产业,而是为了帮助女孩长胖的增肥营。
在这里,更是聚集了成百上千的少女,她们带着父母的期望来实施增肥计划。
或许在如今这个现代文明发展得较为先进的时刻,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国家,秉持着以胖为美,并将胖发展成了国家文化。
这样的胖真的是个体所向往的吗?
据相关调查显示,生长在这个国家的女孩,为了增肥必须面对每天被迫进食1万6千卡路里热量的食物,而一个成熟的运动员也不过每日摄入4千卡路里。
可想而知,让一个未成年少女吃下比运动员高四倍的食物有多难受。除此之外,有些人的体质就属于吃不胖类型,这样的女孩便成为了整个家庭的焦虑源头。
为了帮助这样的女孩能达到同龄女孩应有的身材,市面上还存在催肥药,来提高那些难以长胖的孩子的体重。
是药就存在三分毒,更何况是生长发育不全的孩子,她们五脏六腑的代谢能力在并未发育好的基础上,又必须去承受那些以激素为主的药。
这也导致不少孩子因为负荷不了药物而发生意外,但在这样落后的国度,人们似乎并不关心有多少人为此而死。
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孩子究竟能长多少肉,这何尝不是经济落后所带来的时代悲哀呢?
以胖为美的背后,潜藏着以爱之名的私欲
在思想自由的今日,我们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如此多女性深受周围环境的束缚,她们从一生下来便被固定的审美所捆绑,等待她们的不是美好,而是无尽的折磨。
这些父母打着所谓“为了孩子好”的名头,变相地折磨自己的孩子。长期过度饮食并不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隐藏着巨大的杀机。
很多慢性疾病应运而生,外在身体的达标或许能取悦整个毛里塔尼亚国家的审美,但代价是孩子的健康。
并且,在长期灌胃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损伤,她们无法正确认识真实的自己,也会在社会大环境中,使内心极度自卑。
这并不是爱孩子的表现,而是出于对“胖”背后财富的渴望,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的欲望全盘托出,只能将自己的私欲寄托在孩子身上,以爱之名包装着。
这并非是真正的爱自己的孩子,这些父母其实是对自己孩子天性的扼杀者。
-TheEnd-作者
汤靡达参考资料:《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