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聿铭离去晚年想回中国重案组37号 [复制链接]

1#
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岁。

斯人已逝,建筑仍在。5月17日,天色灰蒙,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像往日一样矗立于香山公园内。饭店总经理高睿说,在当日上午管理层举行的晨会上,他们集体肃立,为这位岁老人的离去而默哀。

他的作品享誉世界,晚年最牵挂的却是中国。这一天,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年3月师生俩人见面时,贝先生还曾念叨想回中国:“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全文字阅读约需8分钟

02:26

▲视频丨秒回顾贝聿铭传奇一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贝聿铭资料图。卢浮宫博物馆微博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岁。

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1岁时,父亲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10岁那年,父亲调职至上海,贝聿铭在香港与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这段成长经历被认为影响了他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他的建筑常常用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从而使自然融入建筑。

年,贝聿铭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学,因无法习得教授的古典绘画技巧而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年取得学士学位。年,他在获得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不久,就被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聘用,负责监督柴根道夫旗下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设计,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他从事建筑设计近半个世纪,设计的知名建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美国摇滚名人堂、中国银行总行和苏州博物馆等。他擅长以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布局为基础,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年,贝聿铭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评审团在给他的评语中写道,“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造型。”

▲视频丨两分钟带你看贝聿铭为世界留下的传奇设计。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探访香山饭店:晨会时集体默哀

斯人已逝,建筑仍在。5月17日,天色灰蒙,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像往日一样矗立于香山公园内。

饭店内一切如常。贝聿铭的名字,在某些时刻被人们提及。饭店总经理高睿说,在今天上午管理层举行的晨会上,他们集体肃立,为这位岁老人的离去而默哀。

香山饭店的建造项目,始于年。当时,贝聿铭受中国政府之邀,主持设计饭店。这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酒店,建成之后,于年开业。

香山饭店的园林景观,融入贝聿铭许多独特设计。黄彪介绍,饭店后庭院的后方即是香山,从饭店大厅望去,满目苍翠。这样的设计,“是巧妙‘借’来香山的景色。”

在设计中,贝聿铭用他老家苏州风格的白灰泥墙,取代了北方常用的赭石色墙。他还请来一位75岁高龄的烧窑手艺工匠,恢复了从明朝传下来上千年、快要失传的技艺。

建造香山饭店时,贝聿铭多次到现场考察。黄彪说,后庭院有些地面,由鹅卵石铺筑而成。这些鹅卵石从山东运来,黄色鹅卵石平铺,黑色鹅卵石则立起来铺筑,“当时,贝先生在现场,亲自指导工人们要如何铺造。”

后庭院内,还有三块大石头。它们由贝聿铭亲自到云南石林挑选,最终运到香山,用于后庭院的建造。

时至今日,香山饭店的建筑设计仍整体保留原样。此前,因为芭蕉树容易成活,饭店曾在大厅改种过芭蕉树,但后来,为了与贝聿铭原先设计保持相符,又改种成竹子。

黄彪称,两年前,贝聿铭岁生日之际,有喜爱贝聿铭的民众前来香山饭店,为贝聿铭庆生。“他们慕名前来,有老师有学生,也有其他职业的人。虽然贝先生本人没来,但当时,他们为贝先生准备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还拍了生日祝福视频,打算把视频发给他。”

▲香山饭店四季大厅,为与贝聿铭原设计保持相符,曾一度种植的芭蕉树已被竹子取代。新京报记者郑新洽摄

对话贝聿铭弟子:他想回国吃好吃的

贝聿铭的作品享誉世界,晚年最牵挂的却是中国。

贝聿铭的弟子林兵告诉新京报记者,每次见面,两人都会聊起他的设计代表作苏州博物馆,而对于自己的另一重要作品香山饭店,贝聿铭生前很遗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香山饭店的施工工艺、质量并不是很满意”。

他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年3月师生俩人见面时,贝先生还曾念叨想回中国:“他说,我已经退休了、不工作了,没有必要再待在美国,我要回中国去,想在那里吃好的。”

林兵年至年在贝聿铭所创办的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任职。年至年,他曾代表贝聿铭担任苏州博物馆项目的驻现场代表,负责设计方与业主和施工团队之间的现场协调。也曾负责《贝聿铭全集》中文版的审校。年贝聿铭百岁寿辰时,他曾负责在苏州美术馆策展贝聿铭文献展。

谈生活:特别喜欢红烧肉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得知贝先生去世的?

林兵:(北京时间)今天(5月17日)早上知道的。贝先生的儿子也给我打了电话。

新京报:贝先生具体是什么时候走的?去世时是什么情况?

林兵:美国时间周四(5月16日)凌晨两点,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医院,年纪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走得很安详,没什么痛苦。

新京报:你最后一次见贝先生是什么时候?

林兵:今年3月底,我去家里看他。我每次去美国,都会去看他。

上次去的时候,他状态很好,讲话兴致很足。我在家里待了一个多小时,和他一起吃了午餐,聊了会儿天。

新京报:你们聊了些什么?

林兵:什么都聊。

他比较关心吃的,一直很怀念中国菜,特别是比较讲究的中国菜。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非常入口的,所以他经常跟我说想到香港、苏州去吃好吃的东西。

他很喜欢粤菜,也很喜欢苏帮菜,特别喜欢红烧肉。以前有机会到苏州的时候,他还喜欢吃苏州的鸡头米,这当然在美国吃不到,也就是想想。他还是挺怀念中国美食的。

新京报:那上次见的时候,你们是吃的中国菜吗?

林兵:对,当时请了外面的中国厨师为他做菜。有红烧肉,还有江浙一带的腌笃鲜——笋、百叶和鲜肉,他吃得津津有味。我们还喝了点啤酒。他喜欢喝红酒,如果吃西餐就喝红酒,吃中餐喝点黄酒,吃日料喝点清酒。他饭量一直不大,吃得不多,但对于一个多岁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新京报:除了美食,你们还聊了些什么?

林兵:各个方面,我们唯一不聊的可能就是工作。

当然,由于我和我的合伙人以前都是他的助手,几年前我去见他,他也会问问我们在做什么东西。有时候,我们也会聊起此前做的一些项目,比如说苏州博物馆。后来,更多聊的是其他方面而不是工作。他会跟我聊聊自己小时候中国的事情,比如苏州、他的老家等等。

新京报:你当时走的时候,贝先生有没有交代些什么?

林兵:没有。虽然我也知道他年纪很大,但是从他的精神状况等方面来说,每次都觉得很快还会有机会见面,所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交代。他每次看到(我),都很高兴,聊了以后就等着下次见面,也没有想到他会去世。

新京报:上次见面之后,有再跟他联系吗?

林兵:没有,因为毕竟年纪大了,他也很少用电话,平时很少联系,一般我们都是当面去看他。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