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宾夕法尼亚的旧主到魁北克英雄之死殖民时 [复制链接]

1#

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的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West——年)开始受雇于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宫廷历史画家,此时的韦斯特认为自己是一名英国人,他恐怕并不清楚在大西洋另一边、他的出生之地上,“爱国者”们正在积蓄着怨气和力量,数年之后,历史就将赋予他另外一个全新的身份:“美国人”。

《沃尔夫将军之死》局部年

壹“魁北克的英雄”沃尔夫之死

进入70年代后,这位来自美国的画家在英国开始享有盛名,这得益于他那些恢宏大气、庄重典雅的历史题材画,而历史在这时也确实即将进入一个“大时代”,无论对于此岸的欧洲,还是彼岸的美洲。韦斯特常在这样的画中塑造富有表现力的大人物,利用华丽的色彩和构图为观众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他自称为:“史诗般的描绘”(epicrepresentation)。

这个世纪上半叶,经过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逐渐摆脱了荷尔拜因、凡·戴克这些外籍画家的影响,产生出如霍加斯(WilliamHogarth-)、庚斯博罗这类本土优秀画家。年,乔治三世开始创建皇家美术学院,其第一任院长雷诺兹就一贯推崇拉斐尔、柯列乔一类的古典绘画传统。此时的欧洲艺术中心,已逐渐由罗马转移至巴黎,巴黎一度流行的洛可可风格逐渐由倡导宏大叙事的新古典主义所取代,韦斯特显然正是这股潮流中的一员。

在年,韦斯特完成了这幅《沃尔夫将军之死》(TheDeathofGeneralWolfe),是他用画笔记录的史诗之一,该画完成后第二年就参加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展出。这幅cm*cm大尺幅的画作,目前收藏于加拿大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中。画中题材,正描述了在乔治三世治下的英国将军沃尔夫战死于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段光荣的瞬间。

以下请横屏欣赏:

《沃尔夫将军之死》年

要了解这幅画的内容,首先需要从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世界大战”讲起。这场让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的战争,发生于年到年,又被称为“七年战争”。除欧洲本土外,印度和大西洋两岸、北美也都成为英、法等国的主战场。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堪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在战争期间用金钱收买了新兴的军事强国普鲁士为其牵制法国兵力,这让英国的海军优势充分得以发挥,在北美与法国争夺海外殖民地战争中获得了优势。在美洲,当时法国的殖民地新法兰西,是一块从大湖地区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袤土地,封锁着新英格兰向西扩张的道路,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则是新法兰西的两扇门户。

年,在军务大臣威廉·皮特指挥下,英军开始了对加拿大的远征,部队兵分三路,其中一路直指法军指挥中心魁北克,这路主力部队由海陆两军协调参战,包括陆军人。英军少将詹姆斯·沃尔夫(JamesPeterWolfe,年1月2日-年9月13日)统领陆军,查尔斯·桑德斯上将指挥着3万海军。

从年7月开始,英、法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3个月之久的拉锯战。沃尔夫的部队包围了魁北克,之后又经过漫长的围城,终攻陷此城,但沃尔夫本人却在胜利之前,身中3枪而亡。攻陷魁北克后,英军取得了亚伯拉罕平原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役成为近代史上陆、海军协同作战的范例,也让法国在北美彻底丧失了优势,此后,他们便一蹶不振。到年9月8日,最后坚守于蒙特利尔的法国部队宣布投降,从此法国失去所有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加拿大全部为英国人所占领。

战争的最大赢家——英国,在同老对手法国的世界争霸中,最终赢得了北美殖民地的胜利,沃尔夫将军之死,成就了这场胜利,也为其注入了悲剧性的英雄情节。英国人将他看着一位民族英雄,称呼他为“魁北克英雄”,他个人荣誉的光环也成为七年战争及英国统治北美的精神象征。

《沃尔夫之死》细部1

《沃尔夫之死》细部2

在这幅画中,韦斯特将人物分成了三组,最中间的一组成三角形构图,几位衣着华丽的军人簇拥着垂死的沃尔夫。30出头的沃尔夫可能因为失血显得脸色苍白,他的双眼上翻,像是凝望天国。韦斯特将这一幕处理得类似肃穆的基督教宗教题材,他尽量避免了现实中血腥暴力的细节。从沃尔夫的胸部渗出的鲜血显得克制和优雅,仅仅从包裹的一团白布中滴下了一滴,而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洁净、圣洁的外在形象,他半躺在地上的姿态,就像被圣母玛利亚抱在怀里的耶稣。

沃尔夫身着橘红色的鲜艳军装似乎是刚从干洗店中取回的一样干净,甚至他周围散落在战场上的刺刀、枪支、子弹袋,都像是刚从军火库中取出来一样簇新。若不是远方拥挤的士兵,和更远处的几缕硝烟提示我们这是正发生在残酷战斗中的一幕,几乎会误认为是伦敦某个豪华剧院中正在上演的一幕舞台剧。

画面中间这一部分,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西方绘画之父”乔托·迪·邦多纳(GiottodiBondone-年)那幅《哀悼基督》(TheMourningofChrist),善于向古典大师学习的韦斯特可能也参考了这幅哀悼基督的构图来完成他的史诗叙述,在这类叙事中正需要这种崇高的、理想化的盛大场面,就如与他同时代的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此时正在准备做的工作一样。

乔托《哀悼基督》(TheMourningofChrist)年

玛拉玛颂城堡里保存的大卫原版作品年

比韦斯特小十岁的大卫,在十年后就将凭借他的《荷拉斯兄弟的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等等宏大的历史题材征服欧洲,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奠基者,同时也被后一个世纪的画家们看作保守的、学院派们的鼻祖。

韦斯特用戏剧性的安排来表现这段残酷的现实主义题材,与刻意粉饰、描摹王公贵族们彼此调情的洛可可风格相比,具有明显的开创性和进步意义。这幅画除了原始版本外,韦斯特本人还复制了至少五个版本。年,乔治三世也委托他制作了第五份由他亲笔签名的复制品,这个版本至今仍保存在英国的皇家藏品中。

实际上,正是这幅作品,让韦斯特奠定了自己在英国画坛的地位,除了被乔治三世赏识之外,他在雷诺兹之后,成为第二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年至年),并且经过短暂地离任后于年至年继续担任了这一职务,也就是说,韦斯特大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一把手的位置上,呆了有三十年之久。

皇家艺术学院19-20世纪历任院长:

贰宾夕法尼亚的旧主人

兴许是受到《沃尔夫之死》带来的广泛社会效应影响,在此画完成两年后,年韦斯特接受了另一份订单。这份订单来自一位名叫托马斯·佩恩(ThomasPenn——年)的英国人。他希望韦斯特可以为他父亲在大西洋所创建的另一番伟业留下影像。

《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佩恩条约》局部年

这位托马斯·佩恩的父亲和祖父都叫做威廉·佩恩(WilliamPenn),因此人们用老佩恩和小佩恩来称呼这爷俩。

老威廉·佩恩(WilliamPenn-),是英国有名的皇家海军上将,他曾于年帮助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而小威廉·佩恩(WilliamPenn—年)从小性格叛逆,在18岁时拒绝接受新教而被牛津大学除名,23岁时,他皈依了贵格会(Quaker),一个不同于新教和清教徒的教派。贵格会的宗旨和主张都相当激进,他们追求更加公正的社会和纯洁的教会,藐视传统和权威,主张乌托邦式的平等与和睦。因为与英国传统的新教有一定偏差,所以教友会常常受到宗教迫害,小威廉·佩恩就曾经四次被关进入伦敦塔中。

年,老威廉·佩恩去世后,小威廉·佩恩继承了家族财产,他希望到美洲的殖民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4年后,他来到了美洲,从一位新泽西的业主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这块土地被命名为“西泽西”,在这里他开始践行自己“我们把权力交给人民”的社会理想,他赋予几乎所有自由男性以选择权力,保证移民享有宗教自由和出席陪审团的审判。

年,英王查理二世为了偿还拖欠佩恩家族英镑的巨额皇家债务,将一块如同英格兰大小的土地赐给了他。这块土地的前身是瑞典人建立的“新瑞典”殖民地,后来被荷兰人占据,到年,英国著名的鹰派人物约克公爵又出兵将此地揽入囊中。

小威廉·佩恩来到了他在北美的这块殖民地后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广袤的森林,他因此将这片地方命名为“佩恩的森林”,这个名字音译成汉语就是:宾夕法尼亚。

以下请横屏欣赏:

《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佩恩条约》年

小威廉·佩恩与绝大多数北美殖民者不同,他尊重当地土著居民的政治领袖,与殖民地内的特拉华部落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写给部落酋长的信中,威廉·佩恩承诺将与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们的土地权利,保护自由贸易等。在他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战略指导下,宾夕法尼亚吸引了大量来自荷兰、芬兰和瑞典的移民。这一地区对各种宗教、民族和种族采取包容政策,为今后美国社会特性的多元化特征奠定了基础。首府费城,在年时的人口数已经超过纽约,今后也将成为全美最大的城市和独立宣言的签署地。

小佩恩的儿子托马斯·佩恩,于年委托韦斯特完成的这幅《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佩恩条约》(TreatyofPennwithIndians,年),内容就是小威廉·佩恩与特拉华印第安人中的一位名叫塔曼安德的酋长在年达成和平条约的情景。对于佩恩条约,法国文豪伏尔泰(Voltaire——年)曾评论说这是一项“从未被宣示,也从未被违反”的条约。

这幕场景发生在费城当时被称作沙卡马松村(villageofShackamaxon)的一棵榆树的树荫之下。如今,这里被修建为“宾州条约”公园,这一签字地点位于特拉华河西岸。这株大榆树此后也经常被其他画家所描绘,比如在下边这幅年的版画中,但这棵树不久后因为一场风暴被刮到了。

TheTreatyElm,BirchsViewsofPhiladelphia

如今的宾州条约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就像托马斯·佩恩一样,韦斯特也皈依了贵格会。他对这个题材自然又创作的欲望,而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出生于宾州特拉华县的斯普林菲尔德。虽然成年时定居于英国,但他对童年时期的记忆犹新,在日后由别人帮他记叙的回忆录中描述称,自己第一次学会画画,就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教会,这些原住民教会了他如何用黏土和熊脂混合起来绘画。

这幅画的面积比《沃尔夫之死》更大(厘米*厘米),两幅画中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韦斯特在显眼的位置安排了美洲的原住民,在前者,是一位肌肉发达、体态匀称的印第安战士,他侧身对着观众,右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注视着即将西去的沃尔夫将军。(就如罗丹在年后创作的思想者一样,用手托腮,或者抚摸自己的脸颊,在西方造型艺术上常常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深思和睿智)。在《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佩恩条约》中,画面中塔曼安德酋长同样侧身面对观众,他的体形与前者那位印第安武士类似。

虽然韦斯特他对美洲的土著人印象深刻,但要细致地描绘清楚一个世纪之前的美洲土著形象,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英国的韦斯特是无法找到印地安人作为模特的,他采用的方式是依据人体雕塑绘制草图,然后从大英博物馆或者其他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印第安服饰中,为他们增加一些民族符号,包括他们的头饰、烟枪、项链、弓箭等等。

宾州条约中的原住民

沃尔夫之死中的原住民

由于当时缺乏影像资料,在创作小威廉·佩恩的形象时,他参考了另一位画家在佩恩去世几年后凭记忆所完成的一尊浅浮雕塑像。在《与印第安人签订的佩恩条约》中欧洲人穿着典型服饰是18世纪70年代的样式,相比一个世纪前他们的着装,颜色显得阴郁,并且没有那么多的配饰。韦斯特在画中添加了自己的父亲,来见证这场画布上的重要时刻,他就是站立在佩恩右手边第三位、在帽檐下露出白发的老人。此外他还在背景中添加了一幢砖头建筑,这个建筑在年时并没有被建成。

小威廉·佩恩的儿子托马斯·佩恩(ThomasPenn)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他继承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控制权。这幅画完成之后,他于年3月21日在英格兰去世,而就在这之后,美国的独立革命结束了其家族对宾夕法尼亚州的控制权。

小威廉·佩恩在宾州坚定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政策,这让宾夕法尼亚被后世誉为“道德、自由和独立的拱心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