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审美是有差异的。审美是人类与世界上的客观事物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是人类表达和接触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世界上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客观形态,而审美则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智与情感从主观上认识、理解、感知与评价这些客观存在。
审美有两个关键,一是“审”,指的是某一个主体做出的行为;二是“美”,指的是有被分析的客观事物存在。人们的审美之所以出现不同,就是“审”的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客观上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评价。
而个人的审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相同时间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审美标准不一,而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偏好。
中国对于人类外貌的审美就经过了好几个阶段的变化,其中较为有特色的就是唐朝的“以胖为美”。
只不过当时的“胖”究竟是什么程度,现在我们也无从考证。除了唐朝时期的中国,还有一些地区在历史与环境的影响之下将“胖”作为美的标准,非洲毛里塔尼亚中的一个部落就是其中之一。
以胖为美的原因
毛里塔尼亚部落位于非洲的西北部,是一个国土面积只有.07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家。在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女子以胖为美,评价一个女人是否美丽只有体重和年龄两个标准,相同年龄的女孩子体重更重的那一个就是更美的。
而且在这里对于女性体重增加的追求仿佛没有上限,也就是说,毛里塔尼亚的女子评价美丑的标准就是体重,而且是体重越重就越美。大多数的女孩为了追求“变美”而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健康的增加自己的体重,在这里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造成这种审美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毛里塔尼亚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苛刻的情况下这里男权对于女性的压迫。
种植业、畜牧业都不发达的非洲部分地区,贫困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因此在毛里塔尼亚的传统观念中,一个女孩的体重能够体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女人的体重越重,越能够体现这个家庭的财力。
也就是说,女人的体重其实是家里男人们互相攀比家境的工具,一个女人的漂亮性感就是她的丈夫富有的表现。
毛里塔尼亚的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生活,只能够选择顺应社会共识,有些时候为了增重,她们只能够不停的强迫自己进食,很多时候她们的增肥都是违背自己意愿而且损伤身体的。
在这种传统观念渗透严重的地区,女子在出嫁之前不能够出门,要被养在家中不停的吃喝,目的就是在出嫁的时候养的腰圆体胖。身材肥胖的新娘无论是娘家还是夫家都会很有面子。
公斤的“第一美女”
在所有女人都以胖为美的大环境之下,体重高达公斤的一个女人自然就成了部落之中的“第一美女”。
她的名字叫做苏珊,在年轻的时候她的体重就超过了公斤,一骑绝尘的体重让她成为了部落之中最受欢迎的年轻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来她家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因此她非常顺利地就嫁给了她想嫁的人,但是即使嫁人了其他男人也没有停止自己对于苏珊的追求。
在嫁人之后,苏珊的体重并没有减少,而是继续增长。因此,她这个部落第一美女的地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
很多男人并不在乎苏珊已经嫁人,还整天骚扰她想要把她拐走,他们每天把自己的求爱信投入苏珊家中,苏珊出门的时候也会遭到围追堵截,可以说她的美貌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而感到更加困扰的是苏珊的丈夫,他原本很高兴自己娶到了部落第一美女,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妻子每天被人骚扰,甚至不想让苏珊出门,苏珊丈夫因为担心妻子被别的“情敌”们拐跑,对于苏珊的保护可以说是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
无力改变的习俗
一个地区在一个历史时期里的习俗的形成是自有原因的,毛里塔尼亚的人们之所以追求以胖为美,就是长期的贫苦生活所压迫的结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地区审美的形成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像这样的传统观念,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地区特色,这个特色也确实让毛里塔尼亚在全球稍有了一些名气,甚至有人专门来到这里就为了见识一下这种传统习俗。一定程度上毛里塔尼亚的旅游业也被这种特色带动了。
但是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只靠着游客的猎奇心理想要寻求发展终究是没有出路的。
而从每一位女性个人来看待这个习俗,客观上过度肥胖是对身体的消耗,终究是不健康的,只不过是社会大环境导致了女性没有办法独立,也就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体型”。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她们只有让自己长胖才可能过上好日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洗脑会影响她们的一生。
恶劣的自然环境,难以开发的自然资源,这些都在限制着毛里塔尼亚的发展,以胖为美的习俗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恶劣影响,既不违反道德也不触及法律,但是深究起来却透露出当地社会的落后。
因此如果不能推动当地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这个习俗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掌控自己生活和外貌的权利和能力,才是社会的进步。
小结:
个人的审美原本就有不同,因此生活中永远都是求同存异居多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相同的审美,只不过如果将个人的审美放大成社会的审美,就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很多问题。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上升,很多女孩因此由弱柳扶风变得微胖,一时之间也就成了风潮,这才有了后世认为的唐朝“以胖为美”。
足以见得,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背后是经济基础在起到作用,宋以后的女子一度以瘦为美,追求弱柳扶风、三步金莲,裹足这种陋习几乎迫害到了每一位女性。
从她们身体骨骼上所受到的切实的伤害之中可以看出这种传统习俗对于女性的压迫是真实存在的。
有时候时代的审美虽然是大多数人认可的现状,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反而是可以表现出时代的落后性。所幸随着时代进步、思想解放,此类畸形审美都已经成为过去式。
毛里塔尼亚的现状就是观念落后的典型,女性无节制的增长体重不仅是为了充面子,也发展到了忽略健康的程度。表面上看,过度肥胖的危害没有缠足致人残疾一样明显,但是慢性疾病的滋生也是真实存在的伤害。
美应当是一种能够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毛里塔尼亚的人们之所以见到远超正常成年人的体型会有正面的情绪,是因为他们给这种体型赋予了“富有”的含义。
因此,虽然是评价客观存在的过度肥胖,起到主要影响的还是人们的主观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