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理科生,但对历史也略有涉猎,毕竟高一时的班主任是历史老师。纵观历史,各国、各民族、各种族文化交流的方式概括起来就两种,一种就是比较温和式的,交流的双方地位或等或不等,也没有较大的冲突,只是互通往来而已,在全球化愈加深刻的今天,这种文化交流更是被推向巅峰。但距今多年前的今天,世界各国首次互通的的方式却不是那么温和,而是另一种极端——战争。相比于另一种,战争显然更直接,更有效,当然也更粗暴,代价也是更巨大。两次连续的世界大战极大的缩短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进程,让世界各国彼此认识了解,但同时也给全人类造成了巨大沉痛的伤害,这种伤害的余毒甚至持续到了今天。
战争从来就是一场利益争夺的游戏,而赢家永远是那些“肉食者”,输家只能是阶下囚,至于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甚至连游戏里的小兵都算不上,因为小兵还可能跟着能力强的玩家取得胜利,他们更像是炮灰,手无寸铁,无权无势,当偌大的战争机器向他们驶来的时候,他们只能为囚或者等死。但就像基因突变一样,就算概率再低,也总有那么一两个不想当炮灰的炮灰。于是乎,一个在乌拉尔山区的牧羊小伙子依然踏上了与命运抗争的道路。
其实,本片的整体剧情并不是很新颖,甚至有些俗套,有一种美国式英雄的既视感,采用的依然是早期的类似于西部牛仔片的传统套路。但我们依然愿意为此买账,为什么?笔者试着由浅入深的为大家解毒(读)。
首先直击影片本身。当一部影片,尤其是战争英雄类的影片在本身剧情叙事上并不出众时,它该如何吸引眼球,或者说如何脱颖而出,只能立足于大制作和小细节,以及人物之间复杂的感情。
至于大制作,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干的过美国好莱坞了,尤其是战争片那宏大的场面,他们可谓是驾轻就熟。对于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我就不再啰嗦。而对于某些细节,真的到了某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士兵使用的枪械,德军先进的机械化作战武器,康尼上校诱惑小孩的巧克力、罐头、和一小块肉,德军的制服,苏军的军大衣,破败的楼房,泥泞的道路以及永远脏的脸和手无不彰显着这种对细节的追求。此处详举一例,当赫鲁晓夫训话时,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军官们的帽子颜色为两种,一种为蓝色,其实是当时苏联的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后来贝利亚领导的特务部门,也是著名的克格勃的前身。绿色帽子则是边防军,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会,细思恐极。
对细节的追求到了如此地步,也难怪美国电影横行影坛几十年而不倒。而国产电影中对细节如此追求的,笔者所看过的只有星爷的《功夫》了,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当女主与男主缠绵时,女主的手指甚至被炮灰染成了灰色,而我们的某些战争类的影片男女主甚至都能在战场上保持发型,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本片还有一个标签——爱情片。不排除为了博眼球而增加感情戏的可能,但无论何种理由,本片感情的建立和叙述都是及其成功的,感情线既是贯穿本片的另一条线索,也是一大看点。可能看到后面,让大家欣慰的不是瓦西里杀死了反派,而是终于和塔尼亚终成眷属。
当男女主角在火车上相遇,眼神交错的那一刹那,缘分就已经开始。一个是即将奔向沙场的战士,一个则是优雅看书的知性美女,一次短暂相遇之后看似毫无交集,但是战争却让二人再次相遇,擦出火花,星火燎原。不得不说,西方人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它在电影中表现出来非常有一套。在一部战争片里,我竟然看出了浪漫。
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二人发生性爱的场景,不是说因为卖肉,也不是因为尺度大。其实尺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白天他们命悬一线,差点被反派杀死,活下来之后,他们的情感迅速升华,爆炸式增长,他们急需一个宣泄口。于是,在狼烟弥漫的战场夜晚,在简陋破败的军营里,旁边酣睡着战友,还有人在走动,女主的手上还有炮灰,他们却不管不顾,挤在一张被子下,不断向对方索求着,喘息着,这种巨大的反差带给人的感官刺激无疑是强烈的,那不是单纯的情欲,而是男女主共度生死之后的强烈的爱意,它将战争变得不再那么残酷,不再那么冰冷,让战士也不再冷血,而变得有温度,有七情六欲。它所代表的不是香艳,而是温暖,就算是战争也无法阻止爱情的发生,也无法阻止两个人轰轰烈烈的缠绵。
其实除了爱情,让人感触深刻的还有亲情。战争是不管年龄不分性别的,不管你愿不愿意。小男孩沙查是瓦西里坚定的粉丝,为了心中的偶像,甘愿去当双面间谍,一方面向反派康尼上校透露瓦西里的行踪,一方面却又向苏军报告情况,却最终被康尼上校发现,惨被吊死。一个王二小式的人物。他死后,大家向他的母亲隐瞒了死讯,只是说沙查成了叛徒,留在德军那边了。这时候,他母亲却问道:“那是否意味着,如果德军嬴了,他是不是就可以活下来?”此时此刻,她不是苏联人或者德国人,没有所谓的家国仇恨,没有什么信仰,她只是一个想让儿子活下来的母亲,她只是单纯的祝福着自己的儿子,甚至希望德军能打败苏军。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我们不应苛责她,指责她不懂家国情怀,民族危亡,她只是一个战争中可怜的妇人,尽一个母亲的本分而已,那些愿意送儿上战场呢的当然伟大,不愿意的我们又岂能苛责。这也是我推荐此片的理由,虽为艺术品,却无比真实,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各种说教,有的只是战争中各类人等最真实最直接的情感流露,无关是与非,其实在战争中,有谁是真正的好人,又有谁是真正的坏人呢。
最后说一说本片比较深层次的内涵。笔者向来反感将电影等艺术和政治联系起来,就算是要表现,也应客观真实,但就目前看来,似乎很难做到。本片表现的是苏联人,拍摄的却是美国人,苏联或者今日的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就这么容易拍一部歌颂苏联人的影片,总得想法给抹点黑。就像电影开头苏军官射杀逃兵,用机枪扫射溃兵所表现的那样,就暗讽了一把苏联军队的残忍,包括后来的赫鲁晓夫举行的奢华的宴会,暗暗点了下当时苏军高层的的腐败。但真正捅破窗户纸的,还是瓦西里的战友说的那一番话,直接嘲讽斯大林统治集团的黑暗残忍。
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知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作为旁观者,只是希望历史能被公正对待,不褒不贬,不偏不倚。
战争虽然能加速文化的交流进程,但却无比残忍。在战争中,能够获利的只有那些所谓的顶层人士,我们普通人无论身处那方,只能是受害者,拒绝战争,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