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咖啡,年轻人的续命水还是社交货币 [复制链接]

1#

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门店。胡桃色的实木桌椅,身着绿围裙的年轻店员,轻盈悠扬的爵士乐……彼时30多元一杯的咖啡显得十分奢侈,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是都市精英们钟爱的选择。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咖啡已经走下“神坛”,像程序代码一样,嵌入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精品咖啡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新增注册咖啡相关企业家,年新注册的咖啡相关企业数量为2.55万家。据统计,北京目前有超过家咖啡馆,各大商圈中都分布着咖啡连锁品牌,胡同中也不乏小而美的网红咖啡店,面包房、便利店、博物馆等也在浪潮中纷纷“上车”。

豆瓣上的咖啡小组。图/豆瓣截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豆瓣小组搜索“咖啡”发现,“我们都是咖啡控”“今天你喝咖啡了吗”“手冲咖啡研习社”等小组中活跃着上万名咖啡爱好者,其中,大部分人保持着每天喝一杯咖啡的节奏,一天喝三杯到四杯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调侃道“别人身体里流淌的是血液,我身体里流淌的是咖啡”。“日咖夜酒”“续命良药”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折射出咖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究竟从何时开始,这届年轻人离不开咖啡了?

“保持清醒”是选择咖啡的最初原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咖啡消费者以年龄20岁-40岁的都市白领为主,由于生活节奏较快,消费者将咖啡视为日常饮品,每年人均消费量达杯。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咖啡摄入频次还会持续上升,预计到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将提升至10.8杯。

有消费者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保持清醒是选择咖啡的最初原因。

一位女性独自在咖啡店喝咖啡。图/ICPHOTO

职场新人夏天养成喝咖啡的习惯是在读研期间,“那时每周都有论文作业要赶,通常要熬到凌晨两三点,隔天又要早起上课,不喝咖啡根本坐不住。有时候太累了,每天早上喝一杯,晚上还得再来一杯。”学习的压力让她迅速对咖啡“上瘾”。包括夏天在内的很多咖啡爱好者认为,在提神醒脑方面,咖啡见效很快,因此也常戏称其为“续命良药”。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早晨还是午夜,一杯咖啡总可以迅速挽救快要“关机”的大脑,让身体“满血复活”。

此外,当意式浓缩咖啡与牛奶、糖浆相遇,或者搭配苏打水、奶油,原本酸涩的咖啡豆便焕发出了无限可能。当人们已经逐渐对美式、拿铁、摩卡等基本款咖啡感到“麻木”后,许多咖啡店开始供应添加了橙子、椰汁、桂花、栗子等风味的季节性咖啡单品,唤醒年轻人的味觉。

拿铁重度爱好者姚瑶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每次路过咖啡店闻到浓郁的香气,“都会冲动地想进去喝一杯”。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在网上搜寻味道好、环境佳的咖啡店“打卡”。

浏览社交媒体不难发现,咖啡店的照片总是自带高级感,无论是复古风还是工业风的装修,都能吸引一大批消费者。事实上,一部分的“咖啡爱好者”比起咖啡豆的品质及口感,更注重氛围感。

大川是一家网红咖啡店的老板,店内小而温馨,布满绿植、书籍,墙壁上的装饰由照片、车票、木版刻画组成,店外有一个浅绿色的秋千,几张简单的木制桌椅可供消费者喝咖啡、聊天,给人一种慵懒的舒适感。过去两年,大川的咖啡店凭借出众的装潢经常出现在北京本地美食人气榜单上。

大川咖啡店中的冷萃咖啡。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于梦儿摄

大川店里的咖啡大致分为两种,花式特调和精品手磨。精品手磨选用的咖啡豆大多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或是云南普洱,“想要还原豆子最纯粹的味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成黑咖啡,配方上不能‘大做文章’,味道醇厚但没什么观赏性,点的人不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川注意到,比起品尝咖啡,很多消费者更像是花钱“租”拍照的场地,咖啡则变成了手中的道具。“一些年轻女孩来店里可能是为了拍照,我们是提供外带服务的,但一些人在离店后并不会选择打包,有的甚至没喝几口。”为了避免浪费并扩张受众,大川增加了少量的果茶产品作为辅助,“除了来拍照的年轻人,也经常会有两三个朋友一起来咖啡店坐下聊聊天,但其中可能有一两个人是不喝咖啡的,如果店里没有任何非咖啡饮品,就会比较尴尬。”

更多时候,咖啡是年轻人的社交“工具”

国内咖啡市场的崛起离不开人们的社交需求。“Z时代”的咖啡爱好者不在少数,一杯咖啡的邀请,几乎成了他们的“社交货币”。

工作日的下午3点曾是张雅和同事固定的“咖啡时间”。“去买咖啡吗?”是她们在这个时段最常出现的对话。张雅之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喝咖啡是入职这家公司后养成的习惯。入职第一天,她发现很多同事都在午后结伴买咖啡,隔壁工位的同事也在互相添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