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觉民被俘时被迫用英文发表演讲优秀的 [复制链接]

1#

林觉民面对不懂国语的广东官员,只好用英文发表演讲

——这就是优秀的家学渊源

年,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因伤被俘,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提审,但两位广东官员完全不懂国语,林觉民也不谙粤语,所以林觉民就用英语慷慨陈词,畅谈国内外形势,论述革命理想,目光炯炯,满庭震惊。张鸣崎、李准十分欣赏林觉民的才华、人格,尽力说服林觉民投降免死,但林觉民誓死不从,张鸣崎在处死林觉民时说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反正这个林氏家族文化底蕴厚,学贯中西,人才辈出,对历史的进步也有所贡献,这个家族很能体现“一座福州城,半部近代史”这句话的内涵。

一、林觉民很早在福州就有机会接受新式教育

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较早接触外面的世界。林觉民是福州人,他们家也算福州的一个知名的望族。西学东渐首先影响福州这样的城市,林觉民在科举考试的答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就弃笔出门了,与科举考试彻底告别。

年4月,福建第一所公立的新式学堂创立——全闽大学堂,末代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担任学监(陈宝琛是也是福州螺洲人),林觉民的父亲林孝颖被聘为该校的国文老师,林觉民在小时候就接受过“蒙学堂”的新式教育,因此也来这里接受同类教育。

二、留学日本——黄花岗英烈“三林”租住在同一个房间

那时,福州子弟常被送到国外读书,林觉民、林尹民是同族兄弟,被送到了日本读书。另外一个福州人叫林文,福州连江人,也跟他们住在一起。林觉民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这里不仅学日语,还学英语与德语,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掌握先进的文化。

这三个人是同一年出生的,后来,这三个人一起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他们不但“同年同月同日死”,还是同年生的,也算是兄弟中的兄弟。

三、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被送到日本学习

1.自幼接受现代思想与外语教育

林家还有一个被送到日本学习的人,他就是林长民,是林觉民的堂兄,林徽因的亲生父亲。林长民的父亲是林孝恂,为清朝的进士,但却思想先进开明,请福州那个翻译《茶花女》的林纾给林长民当国学老师,请日本人来家中当日语老师,请加拿大人来家里教英语。但林长民接受的是改良主义的思想,未像堂兄弟林觉民、林尹民那样去参加革命,但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他在《晨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揭示我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激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把谈判结果告诉林长民的就是同样拥有改良中国理想的好友梁启超(后来成为他的亲家)。也有文章说“火烧赵家楼”放第一把火的不是北大青年学学生,而是林长民,我觉得干这类事情的应该是血气方刚的青年,林长民当时有四十多岁了,似乎已经过了激情放火的年龄。

2.在福州创办现代学校

林长民在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学习,因为出色的领导能力与服务精神,成为在日中国学生的领袖。回国后他创办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及现代思想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林徽因的旅欧之行与美国留学

1.随父游历欧洲各国

林徽因12岁开始在教会学校读书,是全英文教育,故她的英语非常好。因为才华得到了父亲林长民的厚爱,林徽因16岁时,林长民被政府派遣到欧洲考察,故他带着林徽因游览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还在伦敦的一个女子学院让林徽因上了学。此外,林长民还为林徽因请来了英文教师与钢琴老师。据说,他们租住的房子的女主人是一位建筑师,这也是林徽因后来选择读建筑的重要原因之一。

2.留学美国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留学美国,原计划是攻读建筑专业,但美国当时的这类院校不招收女性,故其转而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并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

他们回国后,促进了建筑专业在中国大学的建立,也为保护中国的古代建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说,虽然带着深重的国仇家恨,但林徽因他们还是主动要求美国军队不要轰炸日本的某些历史性的建筑。

林觉民成长的这个家族有现代思想与国际视野,有大爱,有勇毅,一家人会读书,还长得好看,在今天应该可以算网红家庭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