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多伴读抛开林徽因的情感八卦,她也只是两 [复制链接]

1#

提到林徽因,大部分人会想起她丰富的感情史。把她跟徐志摩、金岳霖等人联系在一起。

但抛开这些情场纠葛来看,林徽因本身的经历也足够耀眼。

出身书香世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周游欧洲。

先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又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拿到了博士学位。

我们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也都参与了设计。

如此优秀的她,养育的一双儿女,也都双双考入北大。她的儿子甚至还获得过中国“年度法治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

林徽因为什么能如此优秀?而她的儿女又为什么能延续她的优秀呢?

年卢沟桥事变后,仍在考察古建筑的林徽因,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了一封信。

从这封《写给女儿的信》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林徽因留给我们的的一些育儿答案。

平等沟通,是对儿女最大的尊重

“宝宝,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

这样的信开头,一下就让我们体会到林徽因作为母亲的一颗沉甸甸的心。

有多少时候,我们有很多话想要叮嘱孩子,却又不知道如何说出口。

说太多怕唠叨,说太少又不够放心。

我们总希望一下就告诉孩子以后要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但又不希望孩子太快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但林徽因并没有逃避战乱的话题,也并没有开门见山进入要说的主题,而是先告诉孩子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花这么大的篇幅,去告诉孩子自己所面临的处境,解释目前的情况,林徽因对孩子的耐心可见一斑。

梁从诫在成年后也曾撰文回忆林徽因——

“今天,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

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

时隔多年,依然能让儿子用“平等友谊”来形容他与自己的关系,林徽因家中的平等观念可见一斑。

有多少人能够在灾难面前,先向一个8岁的孩子解释当前的困境?

还是仅仅如大部分父母那样,对孩子说出“问这么多干嘛?你又不懂。”

你用什么角色对待孩子,孩子就怎么处理跟你的关系。

平等地对待孩子,就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陪伴读书,陶冶孩子的心灵

林徽因16岁跟父亲一同周游欧洲时,父亲曾教育过她——

“第一,要增长见识;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也因此,林徽因在教育儿女的时候,也把看书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读《猎人笔记》、《战国策》;讲米开朗琪罗、贝多芬……在给孩子挑书的时候,林徽因都尽可能挑选一些经典著作。

在这封给女儿的信中,林徽因更是再三强调读书:

“你要的衣服和书,很快就寄来。”

“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然后读书,别的不用管。”

战乱之中,她仍不忘叮嘱孩子读书。

在条件简陋的时候,陪伴孩子读书更是林徽因的家常。

在煤油灯下,她给孩子们念杜甫、李白的诗,韵律十足,让儿子梁从诫即便到了成年之后,都还能回忆起母亲给自己读书时的忧愁神情。

她也常常读古诗词,并讲给我们听,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教我读到杜甫和陆游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家祭毋忘告乃翁“,以及“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等名句时那种悲愤、忧愁的神情。”

在读完书之后,林徽因还鼓励孩子们记录所思所想。她为孩子们准备了日记本,但却不会像其他父母一样偷看孩子的隐私。

在那个战乱时代,林徽因对孩子说出“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正是书籍给予她的底气。

林徽因的育儿理念,无疑是先进、优秀的。

她的女儿梁再冰,从北大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新华社记者。

儿子梁从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是中国第一个环保的非政府组织创办者。

她用平等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又陪伴孩子阅读塑造了孩子的心灵。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用孩子的眼睛在审视我们自己。

我们是不是足够平等地跟孩子对话了?有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可信任的?

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与爱,用书籍浇灌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勇敢、茁壮地成长,这正是林徽因的家书教会我们的东西。

而这些体现在生活点点滴滴的理念,从现在开始,并不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