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有多么的火爆无需赘言,其出现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技术更有可能影响着很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就在ChatGPT的出现在各领域都掀起讨论的浪潮之际,一篇关于其背后“血汗工厂”的文章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原标题为:“外媒曝光ChatGPT背后的“血汗工厂”:最低时薪仅1.32美元,9小时至多标注20万个单词,有员工遭受持久心理创伤”。
看似充满人文主义的标题,“血汗工厂”、“心理创伤”,但是其内在却实在是不怎么接地气。
据美国《时代周刊》上月中旬的报道,为了训练ChatGPT,OpenAI雇佣了时薪不到2美元的肯尼亚外包劳工,他们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对庞大的数据库手动进行数据标注。时薪1.32~2美元,9小时阅读,并标注至多20万个单词。
划重点了,时薪1.32—2美元,需工作9小时。看似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动辄10几美元起的时薪,这里1.32—2美元的时薪确实显得很寒酸,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血汗工厂”确实名副其实了?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给出这份时薪的地点是在肯尼亚,肯尼亚收入能够与欧美相提并论吗?
根据公开渠道显示,肯尼亚的人均收入在美元左右。那么我们来简单计算一下媒体口中ChatGPT的“血汗工厂”的薪资折算下来又将是多少呢。
以1.7美元时薪的中位数来计算,每天工作时长9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收入将是美元,再换算成年薪将会是美元。美元也就是肯尼亚人均收入美元的%,这么看的话恐怕怎么也不能将之看作为压榨工人的“血汗工厂”了,不光是收入不算低,恐怕在当地也能够算是一份高薪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些罔顾实际,凭借自身经验的说法确实不值一驳。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不久前的国内。
在不久前结束的,在长白山高峰论坛期间,作为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收入太低不敢消费。邓海清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真的很不像话,没有钱花了就觉得是父母给的太少,或者觉得企业、老板给的工资太低。其实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那么所以才有那么低的工资。邓海清还进一步表示:“对国内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讲,其实你干的这点活,可能在泰国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和你一样的活。”
其实邓专家的观点与前文中的ChatGPT的“血汗工厂”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罔顾国内原本泰国、越南更高的生活成本而仅仅讨论收入水平。一个是将欧美的高标准时薪套用在非洲地区,从而得出“血汗工厂”的结论。两者其实都可以说是不顾实际的“纸上谈兵”。